100%
阅读:1209回复:0
煤海深处绽放的青春 q2chjk1q一、从一本书开始 我有一本书,是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数码摄影自学教程》。作为外行,一开始我并没有认真阅读,只是随手翻翻,不由自主地就被里面精准而传神的摄影画面吸引住了。情不自禁地就开始阅读里面的文字,一边阅读一边思索,不知不觉之间,竟然一口气站着读了一个多小时。蓦然思绪回转,才发现这本书不仅装帧精美,画面精彩,而且内涵非常丰富,语言极其精炼,不但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而且易于学习和作,可以这样说,是一本初学摄影者的必备首选手册。读着这本好书,脑海里像演电影一样,一个飘逸的具有艺术家气质的形象由远而近,渐渐地闯进我的心里。如果说,默默无闻也能执着追求,北京白癜风医院他做到了;如果说,艰苦的环境锻炼了坚强的性格,他体验了。如果说,淡泊明志也是一种人生,他就是如此;如果说,人生是不断地追求和奋斗,他依然青春无悔;如果说,远看天空都是星光灿烂,那么近距离观察,你就会发现,每一棵星辰都有自己的辉煌和精彩。本书的作者,就是在艰苦的煤矿生活中,利用业余时间,写下的这本书。而且这本书一炮走红,竟然在中国煤矿文坛获得了煤炭行业的最高奖项第四届乌金文学奖。作者是谁呢?他就是我最尊敬的行云先生。 行云先生,原名王建平,曾被圈里人戏称“小泉”,生于1962年,属相虎,陕西长安人。大学毕业,高级工程师,自治区摄影家协会会员,高级摄影师资格。1987年从西安矿业学院(现名西安科技大学)毕业后,被分配神东公司大柳塔煤矿工作。1999年调到神东地测公司,第一次使用数码相机。2001年调到神东信息中心,从事神东网站(内部)新闻编辑与采访工作,是该网站3个主创人之一。2003年7月调到神东新闻中心,先在《神东煤炭》报当编辑和记者,后在神东网站从事比较和记者工作,现在摄影部。先后曾经获得中国煤炭记协第八届“全国煤炭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获得中国煤炭记协新闻一等奖4次,三等奖4次;新闻摄影一等奖1次。摄影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政协》杂志、《中国煤炭报》、《中国矿业报》、《中国环境报》、《陕西日报》、《日报》、《消费日报》等。2009年,有两幅作品,入选地十一届“亚洲艺术节”摄影展。行云先生,不仅艺术修养深厚,而且文字功夫也造诣非凡。虽然也曾经灿烂辉煌,精彩绚丽,但行云先生做人,从来都是淡泊低调,踏踏实实,朴实真诚,坚韧执着。 二、风华正茂,到艰苦的地方去! 时光倒流三十年,那还是1987年的炎炎夏日,风华正茂的行云先生在西安矿业学院学习了四年之后,就要毕业了。当年毕业,就业压力不像现在压力那么大,但却面临着是留在城市还是去大山深处边远地区的一种选择。其实人生有很多种选择,大学毕业选择去什么地方,确实是人生的一个关键转折点。经过仔细考虑,热血沸腾青春似火的行云先生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艰苦的陕北。迎着狂烈的骄阳,迎着呼啸的西北风,行云先生背起简单的行囊,毅然踏上了通往陕北的道路。当时交通极为不便,好多地方还没有公路,有的地方甚至还没有路,还在等待这些热血汉子去开辟,即使有路的地方,还很少有车;就是有车同行,也是一天只有一趟车,如果赶不上,一天就耽误过去了。那一次,行云接到通知的时候,是搭乘一辆拉面粉的大货车一路风雨一路颠簸到达陕北神东大柳塔煤矿的。 到了大柳塔煤矿,当时基础设施还没有完全建成,煤矿还没有正式投入生产。好多好多的工人兄弟都在工地上,住着极为简陋的工棚,吃着极为简单的饭菜,干着十分艰苦而劳累的工作。由于是来自关中平原农村,加上行云先生造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所有的艰难困苦并没有吓住行云先生,反而更加增添了行云先生改变未来改变命运的雄心壮志。穿上极为单薄的衣白癜风医院服,背起必须佩戴的测量设备,行云先生和一位苦行僧一样,与工人兄弟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不怕脏,不怕累,在许多人的心里只是一个简单的抽象的概念,而在艰苦的煤矿上,脏和累是那么的真实而具体。有多脏哪,满身泥土,满身油腻,满身煤尘,从里到外,所有的衣服都是灰尘都是黑的,从眼睛到耳朵,从鼻子到头发,从头顶到脚底,全是煤尘,洗澡的时候必须洗上一个小时才能把身上的煤尘和油腻洗掉,这还不说,这里还经常缺水。那下井的衣服,就脏的比讨饭的乞丐也不如,一个月也洗不了一回,谁也没有能力和条件去洗,谁都是第二天上班继续穿。有多累哪?超强超重的体力活,比如搬运设备搬运水泥,搬运砖块或者木料,全部都是人工,而且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一刻也没有喘息的机会。有多苦哪,工人们去干活,下井升井全部是步行,先升井的和后升井的距离竟然能相差一个小时。干完活之后,步行走回来,是又累又饿,而且不能及时吃饭。工人们实在饿极了,半生不熟的馒头和面食都抢着充饥。如果再等一会,工人们就会坐在那里睡着了。生活都很艰难,业余时间也没有什么文艺娱乐,行云先生下班之后就是看一会书。只有拼命读书才是行云先生的最大乐趣,也可以这样说,读书已经成为了行云先生生命的一部分。但是当时没有电,照明除了阳光,就是蜡烛。每个工人只有半根蜡烛,大约只能点燃四十五分钟左右,为了节约蜡烛,延长点燃照明时间,行云先生经常往蜡烛头上撒一些盐,避免蜡烛流泪,好多读一会书,然后再进入梦乡。第二天,天还没有亮,大伙就起床,继续开始心的一天的工作。 三、青春岁月,冲在最前列 纵然是吃的简单,住的简陋,工作的辛苦,行云先生都还无畏惧。即使这样的条件,随着严冬的到来,环境也在一步步的更加恶化。天冷了,混凝土结冰,有时候会滴水成冰,好多基础工作根本无法进行。但是如果不进行,成千上万的工人吃什么,所以在最艰难的时候也必须顶风冒雪继续施工,好在那时候好多施工的工程已经进入了井下,入了井,就没有地面上那么寒冷了,人们硬是用汗水用热情用青春和生命战胜了严寒。行云先生当时负责的是测量,必须走在施工队伍的最前列。行云先生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他说,当时扛着各种测量设备,必须走快,走得快还不是那么累那么重,如果走慢了,不仅测量工作不好进行,而且肩上身上的压力也受不了,所以那时候,我心里什么也不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