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阅读:1494回复:0
精神殿堂那天同学聚会,酒足饭饱之后,借着微醺开怀畅谈。当谈及读书和经商的话题时,几位同学就像到了辩论会场,慷慨激昂,唇舌剑,各持己见。坚持读书至上的同学认为:中国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之说,并列举了某某同学的儿子从清华读到剑桥,现在是某名牌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某某的儿子从北大读到哈佛,现在是某大公司的高管。并借用了古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做论据。而坚持经商的同学则认为,知识再北京中科医院爆光多,也不如经商来钱来的快,改革开放初期就有“造的,不如买茶鸡蛋的”之说,更有“教授讲课一年,不如明星唱歌一天”之现实。他们也列举了某某的儿子只是初中毕业,现在却开了一个大公司,一单生意下来就是几十万上百万,比某某当教授的儿子几年讲课挣得都多。那位冼姓同学更是慷慨北京中科医院爆光激昂,和坚持读书至上的王姓同学争得面红耳赤,一直坚持读书无用之理论,并说某某同学的女儿是某大学的终身教授,是研究航天物理的,可回家探亲却开了一辆奥迪V6,同学聚会时,还是一位只有高中文凭的同学买的单,而清客的那位同学开的却是一辆法拉利。 和我同村的罗涛同学静静地坐在墙角里,没有参加辩论,也没有去评价谁是谁非,而是默默地看着手机。他是恢复高考后第二批考上大学的知青,本科毕业后就留在了本校图书馆做图书馆管理员工作,虽经几次提拔,但始终没有离开图书馆这个工作岗位,一直干到退休。他爱看书,也爱写作,平时会在一些报刊杂志上发表一些杂文、散文、诗歌之类的文学作品,我们每次见面总会小酌几杯,说说过去,谈谈工作,聊聊孩子。他的话不多,我们会在默默地饮酒中加深我们的友谊。我静静地坐在罗涛身边,没有参加他们没有结果的争论。停了一会我也打开手机微信,想看看朋友圈里的状态,看着看着就看到了罗涛刚刚发到朋友圈里的一篇《微生活:精神殿堂》 读书,就是向着精神殿堂,拾级而上。 古人对读书很在意,尽管读书人在社会上的位置不高,但读书与读书人是两码事。看不起读书的人,但却看得起读书。于是就留下了许多发奋读书的故事。如:“萤入疏囊”,如“雪阳窗纱”,如“凿壁偷光”,还有“头悬梁,锥刺股”之类等等。也就有了陶渊明、竹林七贤、唐宋八大家等文人雅士。 只是古人对读书的益处认识似乎并不深刻。在某些高雅之士那里,也有“读书可以修身养性”的认识,但在一般人眼里,读书的目的也就只剩下一个功力。也就有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 因此,过去一般读书人,总不在一个较高的境界,虽也孜孜不倦,但读来读去,还是脱不去俗气。很少有阅读的快意,更少有抵达人生审美境界的陶醉。他们没有看到一个精神殿堂,没有看出那书原是一级级的台阶,读书拾级而上,往那上方的殿堂里去的。 看完罗涛的微信,我突然感到那些同学的争论是那样肤浅、庸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俗、毫无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