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阅读:1306回复:4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发展的原因探析
|
|||
|
沙发#
发布于:2010-11-22 09:45
第二,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保障无着,基督教信仰成为弱势群体抵御心理压力的屏障。
198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转型引起了社会分层机制的转换。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以贫富差距、收入分层为基础所形成的新的社会分层机制,逐步取代了过去的以政治身份、户口身份和行政身份为依据的政治分层机制。这种直接由于经济的差异带来的社会地位的差异,使“不平等”成为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客观事实。分配格局的多元化,导致个人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乃至不同职业类型之间,出现了“富”与“贫”的巨大反差。与高收入群体形成的富裕阶层相比,相对剥夺感、安全无助感、迷茫失落感,严重威胁着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这是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新的社会问题。据1999年的中国社会蓝皮书的分析显示,1998年农村的“区域性”贫苦人口有5000万,在经济发达的和中等的农村地区,“阶层性”贫困人口至少在400万人以上。城镇居民的贫困群体由失业、下岗无业和困难企业的离退休人员、以及他们赡养的人口为主体构成。截止到1998年9月底,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人数约为1000万。城镇贫困人口的数字大约在1200~1500万之间。[9]面对贫富差距和生活压力,弱势群体的心态严重失衡。近年来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平均自杀率为23/10万,每年自杀死亡人数为28.7万,其中女性自杀率比男性自杀率高25%,农村自杀率是城市的3倍。[10]严酷的现实,无力的抗争,这一切都为信仰基督提供了太多的理由。据调查,基督教信徒80%在农村,其中女性、中老年、文化程度较低者占大多数。[11] 继砸碎“铁饭碗”后,劳保、住房、医疗、教育等制度的改革,使人们普遍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1988年的调查中,“物价上涨,生活无保障”是当时人们最忧虑的问题,占被调查者的73.7%。[12]下岗失业、生病住院和养老问题一直是1990年代以来居民最担心的个人/家庭问题。2003年全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需要安排就业的劳力总量为2400万人,而按照经济增长的需求,只能新增就业1000万个。[13]人们失去了往昔的稳定感和安全感,不得不寻求廉价的途径,以防生活的不测。在基督教信徒中,有近半数的人最初参加礼拜的原因,是为了解除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排遣内心的烦闷,甚至是为了治病和健康。在信仰中,他们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和愉悦,相信慈悲仁爱的上帝能帮助他们摆脱现世的痛苦,指引他们走向通往天堂的道路。 第三,社会道德滑坡、官僚腐败泛滥,基督教信仰启动了民众心中的道德资源。 基督教不仅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认识人生和世界的方式。近年来,基督教信徒中青年和知识分子有所增加,很重要的一点原因,是他们屏弃现实丑恶,追求纯净,体验幸福的理想所致。 经济改革和文化变迁带来了道德的失范。1980年代以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惟利是图的思想在社会上流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冲斥市场,坑害百姓。人情冷漠,人际关系表面化,人与人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经济利益的竞争使传统道德信条在新的游戏规则中显得脆弱无力,“国民心态危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步的是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现象的蔓延。上至政府高官,下至乡村领导,腐败已经成为中国官僚制度体系的疾患。针砭时弊、传不平之音的民谣,酣畅淋漓地传递出了下层民众的心声。比如,“千里来做官,为了吃和穿。当官不发财,请我也不来。”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当官发财”这一官场腐败的思想根源。民谣代表的是一种民间的意识形态,是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的另外一种声音。无论民谣对于当下的社会现象采取或讽刺、或嘲弄、或戏谑、或调侃、或规劝的何种态度,都代表了民众对于某一社会现象的看法、理解以及情绪,在那些貌似轻松幽默的语言背后,隐含着民众的困惑、迷惘乃至焦虑与激愤。[14]在政治参与意识日趋提升的中国社会,彻底惩治官僚腐败,净化社会风气已经成为民众的最大希望。1998年的中国社会形势与改革的社会心理调查报告显示,社会风气败坏是仅次于物价上涨的城镇居民最担心发生的社会问题[15]。2003年百名专家问卷调查显示,在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判断中,“腐败现象依然突出”仅居第一位的“三农问题”之后。[16]而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针对基督徒最关心的问题调查中,“社会不正之风”就排在第二位,仅次于他们对“信仰自由”的关心。[17]与党风廉政建设滞后相比,基督教宣扬的博爱,唤起了人们对业已失落的人际之间信任与关怀的向往,并萌生了崇敬之情。马克思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困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18]基督教宣扬诚实、友善、谦卑,信徒之间是姊妹兄弟,遇到困难要互相帮助,要爱人如己。这恰恰与今天缺失的中华传统道德信条相契合。孤独、无助的心灵,在同修姊妹的关爱中得到了抚慰和温暖。压抑、不满的情绪,在祈祷、赞美、忏悔中得到了宣泄和舒缓。 此外,富有资本主义精神的基督教,自身的现代气息和进取精神,使它具有了优于其他宗教的魅力。与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相比,基督教没有背负历史的重负,没有繁琐的仪礼、苛刻的戒律。经历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充分洗礼,它肯定现世生活和人生的意义,鼓励信徒投身社会,勤奋工作,创造财富,简朴生活。它主张平等、自由、宽容。它的随意性、入世性、简朴性、灵活性,使它更容易被民众所接受,在迈向现代化的中国找到了适宜的土壤。基督徒把现世的成功作为获救的标志,把传教、结“果子”看成是在上帝面前的荣耀。因此,信徒们普遍具有强烈的传教愿望,他们往往不辞辛苦、锲而不舍地传播福音,这更是其他宗教所无法比拟的。 三 基督教在社会转型时期对社会的正常运转起到了辅助作用,在道德建设、社会整合以及心理调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社会功能,并呈现出了大发展的态势。但正如丁光训主教所说:“在一个这么大,这么古老,人口这么多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人类的新课题。在这么一个社会里独立自主办好教会,那更是教会上的新事。因此,在工作中暴露出许多问题,那是必然的。”[19]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有学识、修养好、素质高的教职人员,出现了教徒人数发展过快,而教牧人员的培养相对滞后的发展困境。由于信徒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功利心又极强,很多人把消灾免祸、治疗疾病作为信教的目标,在没有好的教牧人员的引导下,对教义的理解很容易出现偏差。一些教徒的狂热、偏执,不仅使基督教世俗化、庸俗化,而且也给个人、家庭乃至社会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随着西方“呼喊派”、“东方闪电”等邪教组织的侵入,一些不法分子披着基督教的外衣,传播异端邪说,愚弄群众,聚敛钱财,扰乱社会。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在总结近年来宗教发展存在的问题时说:“社会主义并不需要‘利用’宗教,但社会主义如果不能真正成为多数人的信仰和精神追求,成为‘可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如果在对待宗教问题上简单粗糙,左右摇摆,反复折腾,宽严皆误,宗教却要利用社会主义。”[20]因此,基督教要健康发展,要适应社会主义社会,要抵制外来反华势力的渗透和攻击,就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拓展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神学思想,这一点已经成为教内外人士的共识。 面对基督教发展的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党和政府一方面要尊重基督教自身的发展规律,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深入研究,正确引导,使基督教真正实现“爱国爱教、荣神益人”的理念,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处理宗教问题的新路。另一方面也要将民众的宗教情绪作为审视自身工作得失的指标。在共和国55年的历史中,基督教的起伏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工作成效。建国初期,党处处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继续保持艰苦奋斗、勤俭奉公、不骄不躁的优良作风,保持着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比较新旧社会的变化,获得了平等与尊严的人民群众深有感触,是新社会、共产党给予了神没有给予的好生活。因此,在20世纪5、60年代,对共产党的信念,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占据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为共产主义奋斗是全社会共同的心声,无神论成为人们普遍推崇的信仰。可以说,即使不受“左”的思想影响,不把宗教等同于封建迷信进行批判,当时宗教观念的弱化,信教人数的减少也是不可逆转的。以此观之,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信众遍布城市与乡村的事实,与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程度同样直接相关。干群关系紧张,党的干部没有在群众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没有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思想落到实处,致使党的形象和政府的威信在群众的心中大打了折扣。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在建设清明政治的过程中正在改变的社会事实:弱势群体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惩治腐败、重建社会道德的工作已全面展开。2003年因腐败问题被判刑或被查处的省部级高官有12名之多,“刑上省部级”的现实更是有力地说明了党加强自身建设、政府服务于民的决心和力度。这不仅会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更会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流地位,使社会主义真正成为大多数人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 |
|
|
板凳#
发布于:2010-11-22 09:45
[1]“中国的宗教现状”,中央统战部网(http://www..zytzb.cn/zytzbwz/index.htm);赵志恩:“中国基督教的过去、现在、以及展望二十一世纪”,《金陵神学志》,2001年第3期。 [2]周恩来:《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82页。 [3]赤耐主编:《当代中国的宗教工作》(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第220页。 [4]参见陈泽民:《中国教会神学建设的任务》,《金陵神学志》第5—6期,1956年。 [5]叶小文:“当前我国的宗教问题——关于宗教五性的再探讨”,《世界宗教文化》1997年第1—2期。 [6]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综合研究组、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法规司编:《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 [7]在被调查的基督徒中,认为近年来中国宗教信仰自由程度有很大提高或一定提高的,天津有82%,河南有84.3%,福建有69.9%,另有63.9%的福建基督徒回答他们的家庭聚会可以自由进行,无人干扰。对基督教职业人员及其领导成员的调查,认为1982年后教徒心情比较舒畅的,河南有85.9%,福建有79.6%。对宗教工作者的调查,认为宗教政策执行很好和较好的,河南占69.5%,福建占85.7%。戴康生、彭耀主编:《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47页、377页。 [8]张华:“世纪之交:山东青年价值观变迁的历史轨迹”,大众网(http:∥www.dzdaily.com.cn)2002年1月17日。 [9]唐钧:“中国的贫困与反贫困形势分析”,汝信等主编《199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401—404页。 [10]“每年28万人死于自杀,我国首次开展相关调查”,《北京晚报》,2002年11月28日。 [11] 1999年,在对上海农村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四大宗教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基督徒中女性占76.1%,是妇女比例最高的宗教。中年占50.4%,老年占25.4%,青年占24.2%。文化程度初中的有38.3%,小学35.7%,文盲11.6%,高中13%,大专1.4%。参见罗伟虹:“从宗教比较看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特点”,卓新平、许志伟主编,《基督宗教研究》(第三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195页。 [12]张大钧、张庆林:《改革的社会心理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07页。 [13]陆学艺:“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社会——2003~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总报告”,汝信等主编《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7页。 [14]刘晓春:“当下民谣的意识形态”,世纪中国网(http:∥www.cc.org.cn)2001年11月28日。 [15]孙力、郑维东:“1998年:中国社会形势与改革的社会心理调查报告”,汝信等主编《199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56页。 [16]陆建华:“专家眼里的社会形势及其前景——百家专家问卷调查”,汝信等主编《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6页。 [17]戴康生、彭耀主编:《宗教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53页。 [18]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页。 [19]丁光训:“谈当前教会若干问题”,《丁光训文集》,译林出版社1998年,第360页。 [20]叶小文:“与时俱进话宗教”,中国宗教学会秘书处编:《中国宗教学》(第一辑),宗教出版社2003年,第6—7页。 |
|
|
地板#
发布于:2010-11-22 10:03
哇!好东西啊!论文有保障了!
|
|
|
4楼#
发布于:2010-11-22 10:33
无神论者飘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