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redpear
一派掌门
一派掌门
  • UID4
  • 注册日期2010-07-11
  • 最后登录2016-01-29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364
  • 个人主页
  • 来自
  • QQ
  • 生日0-0-0
  • 家乡
  • 铜币34枚
  • 威望8470点
  • 银元25个
阅读:5303回复:29

2011考研政治红宝书习题含答案(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0-08-29 14:33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单选题
  1.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这两大理论成果是
A.毛泽东思想与江泽民三个代表B.邓小平理论与江泽民三个代表
  C.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D.邓小平理论与四项基本原则
  2.邓小平理论的现实依据是
  A.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B.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C.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D.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
  3.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的起点是
  A.党的十一大
  B.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C.党的十二大
  D.党的十三大
  4.邓小平理论是
  A.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B.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C.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D.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二、不定项选择题
  1.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都是
  A.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B.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C.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
  D.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2.党的十五大强调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这是因为
  A.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B.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C.马克思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
  D.邓小平理论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理论
  3.邓小平理论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是因为邓小平理论
  A.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C.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做了新的科学判断
  D.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4.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它们在下列哪些方面是一致的
  A.基本原则
  B.基本立场
  C.思想基础
  D.对根本任务的认识
  三、辨析题
  1.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已经达到最完美的阶段。
  2.自从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后,邓小平理论就过时了。
 一、单选题
  1.中共十六大报告的灵魂和贯穿报告全篇的一条主线是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B.坚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B.党的十四大
  C.党的十五大D.党的十六大
  3.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
  A.先进政党 B.先进阶层
  C.先进阶级 D.人民群众
  4.“三个代表”的实质是保持党的
  A.阶级性 B.先进性
  C.群众性 D.纯洁性
  5.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核心在
  A. 保持党的先进性 B. 坚持执政为民
  C. 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 D. 坚持与时俱进
  6.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
  A.保持党的先进性 B.坚持与时俱进
  C.坚持执政为民 D.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
  7.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是
  A.加强国际贸易
  B.改革旧的生产关系
  C.发展精神文明,为生产力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支柱
  D.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以促进生产力的飞跃发展
  二、不定项选择题
  1.进入新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是
  A.社会上出现了新的经济组织和社会活动领域
  B.利益关系、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日趋明显
  C.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
  D.党和干部队伍正在进行整体性新老交替,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来的深刻历史背景是
  A.在吸收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失败的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
  B.在总结我们党的奋斗历程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C.面对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变化作出的深刻思考
  D.联系我们党的队伍的状况进行思考的
  3.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B.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拓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C.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D.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
  A.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
  B.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C.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
  D.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原因是
  A. “三个代表”的要求,是根据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历史经验、现实需要提出来的
  B. “三个代表”的要求,是为了在新的时期、新的实践中更好地全面落实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要求提出来的
  C. “三个代表”的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D. “三个代表”的要求,是我们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
  6.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
  A.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B.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C.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D.对国际形势变化规律的认识
  7.总结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必须始终
  A.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8.“三个代表”思想
  A.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B.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C.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D.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9.下列说法中,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正确的有
  A. “三个代表”体现了国际共运史的发展趋势
  B. “三个代表”体现了党的建设中继承优良传统与不断发展创新的辩证统一
  C. “三个代表” 体现了党的建设中完成根本任务与实践根本宗旨的辩证统一
  D. “三个代表” 体现了党的建设中保持自身先进性与联系群众广泛性的辩证统一
  三、辨析题
  1.“三个代表”,各有侧重,说到底,都是为了人民。
  四、分析题
  1.分析下列论述的深刻内涵。
  “只要我们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新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不断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我们就能够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新的贡献。”
  2.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十三年来的实践,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主要是……以上十条,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这些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redpear
一派掌门
一派掌门
  • UID4
  • 注册日期2010-07-11
  • 最后登录2016-01-29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364
  • 个人主页
  • 来自
  • QQ
  • 生日0-0-0
  • 家乡
  • 铜币34枚
  • 威望8470点
  • 银元25个
沙发#
发布于:2010-08-29 14:33
第三章红宝书配套习题
 一、单选题
  1.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密切联系群众
 C.理论联系实际 D.批评与自我批评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坚持改革开放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下列关于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 B.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
  C.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 D.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时是矛盾的
  4. “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最基本的是
  A.生产力标准 B.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C.提高综合国力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标准
  5.考查一个社会制度是否有优越性,从根本说是
  A.看其是否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B.看其公有制程度如何
  C.看其市场化程度如何 D.看其国民素质如何
  6.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
  A.解放思想B.开拓创新
  C.与时俱进D.实事求是
  7.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是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B.尊重实践、尊重群众
  C.落实“三个代表”的思想D.坚持科教兴国的方针
  8.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它的前提和关键是
  A.理论创新B.制度创新
  C.科技创新D.文化创新
  二、不定项选择题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
  A.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
  C.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
  D.党的思想路线
  2.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实践中
  A.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
  B.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
  C.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D.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
  3.“三个有利于”标准论断的提出
  A.体现了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和从实际出发与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统一
  B.排除了阻碍改革开放“左”的思想和观念的障碍
  C.恢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D.划分了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界限
  4.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看是否有利于
  A.发展生产力
  B.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C.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5.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在党的基本理论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做到
  A. 把思想认识从过去的既有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
  B. 把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C. 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和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
  D. 把思想认识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6.江泽民同志在“5•31”和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
  A.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B.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C.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D.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
  7.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强调指出,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
  A.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坚持讲大局、讲团结、讲稳定
  C. 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D.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8.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要重点做好
  A.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进步和创新
  B.要大力推进原始性创新,加速产业化进程
  C.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推进
  D.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9.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是因为
  A.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B.它是当代最先进阶级即无产阶级的理论
  C.它主张理论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列并强调理论的实践性
  D.它彻底批判了各种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是一个最终完成的真理体系
  三、辨析题
  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
  2.根据“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凡是与“三个有利于”标准相一致的,其性质一定是社会主义的。
  四、分析题
  1.结合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和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
第四章红宝书配套习题
一、单选题
  1. 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
  A. 什么是市场经济,怎样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B.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邓小平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在
  A.党的十三大 B.1992年南巡谈话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D.党的十三大
  3.邓小平指出,在改革中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的两条根本原则是
  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B.实行按劳分配,增强综合国力
  C.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D.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4.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
  A.根本任务 B.优越性
  C.根本目的 D.发展动力
  5.十六大报告指出,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A.创新B.实事求是
  C.发展D.廉洁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邓小平回答和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课题意味着
  A. 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B.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C. 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D. 提出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
  A.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性地位 B.突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C.在动态中描述了社会主义本质 D.在目标层次上界定了社会主义本质
  3.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
  A.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 B.发展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的目的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的统一
  4.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体现了
  A.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B.发展生产力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统一
  C.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D.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5.实现共同富裕是
  A.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内容
  B.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C.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D.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6.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
  A.实现共同富裕
  B.不存在两极分化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消灭剥削,消除阶级
  7.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的最重要的方面是
  A. 共同富裕 B.市场经济
  C.按劳分配 D.公有制占主体
  8.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
  A.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B.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
  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D.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
  9. 发展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因为
  A.发展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的要求
  B.发展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要求
  C.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实现国富民强的要求
  D.发展决定着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三、辨析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既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又是分层次的。
  2.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同步富裕。
  四、分析题
  1.邓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巡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分析,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发展生产力试述现阶段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redpear
一派掌门
一派掌门
  • UID4
  • 注册日期2010-07-11
  • 最后登录2016-01-29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364
  • 个人主页
  • 来自
  • QQ
  • 生日0-0-0
  • 家乡
  • 铜币34枚
  • 威望8470点
  • 银元25个
板凳#
发布于:2010-08-29 14:34
第五章红宝书配套习题
一、单选题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大的实际是
 A.生产力水平低且具有多层次、不平衡的特点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C.我国已是社会主义社会
  D.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
  A.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B.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3.我们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下列选项不是原因的是
  A.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期的、独立的社会形态
  B. 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
  C. 在这个阶段需要对资本主义进行补课
  D.要防止急躁、冒进超越社会发展阶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可逾越的,这主要取决于
  A.市场经济的不可逾越性
  B.生产力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C.生产关系发展的不可逾越性
  D.文化传统的不可逾越性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A.改革与开放的矛盾
  B.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6.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最核心的是坚持
  A.社会主义道路
  B.共产党的领导
  C.人民民主专政
  D.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7.改革是社会发展的
  A.间接动力B.最终决定力量
  C.直接动力D.根本动力
  8.下列对“改革是中国的二次革命”这一论断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B.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
  9.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方面,我们国家的基本目标是
  A. 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B. 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C. 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D.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不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发展进程看,其特征有
  A.它是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B.它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C.它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D.它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这是由于
  A. 这是由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客观条件决定的
  B. 其历史任务是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C. 它的战略目标是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实现小康
  D. 它反映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要解决的历史任务是
  A.实现经济现代化 B.实现经济社会化
  C.实现国家工业化 D.实现经济市场化
  4. 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可以概括为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坚持改革开放
  5.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初级阶段的涵义有
  A.我国社会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B.多种所有制经济、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社会
  C.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的特定阶段
  D.没有实现现代化的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
  6.我们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那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是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C.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D.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7.改革作为第二次革命与第一次革命有着明显的区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二次革命的条件不同B.二次革命的内容不同
  C.二次革命的对象不同D.二次革命的形式和手段不同
  8.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关系是
  A.二者对立统一并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B.二者都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C.二者都为了解放生产力
  D.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9.实行改革开放是
  A.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 B.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
  C.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 D.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1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A.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纲领、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B.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C.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D.是我国现阶段最大的实际的科学反映
  11. 我国现阶段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就是要坚持
  A.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
  B. 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C. 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是稳定的基础
  D. 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政治稳定,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
  12.中国近现代革命和改革的共同点是
  A.内容和对象相同
  B.手段和形式相同
  C.根本目的相同
  D.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相同
  1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策和基本目标为
  A.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B.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C.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1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规定了党在这一时期的
  A.根本任务
  B.基本目标
  C.基本政策
  D.总体目标
  15.十三年来的实践,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主要是
  A.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B.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C.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D.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辨析题
  1.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必须反对机械论。
  2.我们党之所以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是因为过去曾犯过急躁冒进的错误。
  3.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
  四、分析题
  1.试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并说明组织实施再就业工程,妥善安排好下岗职工生活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
  2.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redpear
一派掌门
一派掌门
  • UID4
  • 注册日期2010-07-11
  • 最后登录2016-01-29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364
  • 个人主页
  • 来自
  • QQ
  • 生日0-0-0
  • 家乡
  • 铜币34枚
  • 威望8470点
  • 银元25个
地板#
发布于:2010-08-29 14:35
答案、解析与内容链接
  一、单选题
1.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0页知识点一、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解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在经济上、政治上、思想文化领域、社会生活领域都有着自己的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则是对这些特征的总体概括和理性认识。A、B、C选项描述的都是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但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只有D项最全面。
  2.A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0页知识点一、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解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特定阶段。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以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为起始点,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完成为终点。
  3.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0页知识点一、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解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它是由各种条件所决定的。A、B、D正是这些客观因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已经解决了对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不需要对资本主义进行补课,因此C项符合题目要求。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人们往往急于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渡,犯急躁冒进的错误,因此必须防止超越阶段。
  4.B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0页知识点一、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解析]生产关系是可以逾越的,比如中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不可逾越的是生产力。因此C项错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首先决定于生产力,其次才是经济运行机制或资源配置方式。选项D同样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性决定因素,因此应选B项。
  5.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1页知识点一、3.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解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对主要矛盾进行了重新认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主要矛盾作了明确的概括: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二大把它载入了党章。
  6.B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四项基本原则。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2页知识点二、2.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解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它是立国之本,而其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目标的,革命胜利以后是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党的基本路线是一个重要知识点,一般来说考选择题机会多一些。
  7.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改革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2页知识点二、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解析]本题实质上是考查考生对社会发展间接动力、最终决定力量、直接动力、根本动力的区别。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间接动力是科学技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考生对此要熟练掌握。
  8.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改革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2页知识点二、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解析]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因此它具有与革命相同的作用和影响(在某种意义上)。第一次革命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它的内容是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变成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而改革是将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二者不具有相同的内容。注意解题前一定要认真审题,这是一道否定式的题目。
  9.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3页知识点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解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个方面,本题考查的是经济方面。要注意:基本目标与基本政策是有直接联系的,基本目标是纲,基本政策是为实现基本目标而制订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构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本题的选项A、B是为实现基本目标的基本政策之内容,具有一定的干扰性,选项C是政治目标。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BCD
  [考点点拨]此题考查考生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的把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0页知识点一、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解析]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党的十五大报告从九个方面作了论述。选项A、B、C、D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的论述,因而都是正确选项。
  2.AB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必然性。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0页知识点一、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解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所以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主要是因为,它反映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又是由特殊的国情、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所决定,还由它的历史任务是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所决定的。这正是选项A、B、D的内容。选项C是我国在20世纪末应实现的战略目标,因此不符合题意,答案为ABD。
  3.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要求。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1页知识点一、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白“历史任务”的含义。它指的是我国社会主义脱胎于经济文化极为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新民主主义社会经过一个较短的过渡时期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国家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历史任务。
  4.A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1页知识点二、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
  [解析]党的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这条路线的简明概括。“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考生要特别注意,党的基本路线是必须熟记的知识点,几乎每年都以各种题型来考核。
  5.A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0页知识点一、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解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有两层涵义:(1)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指明了现阶段社会的性质。(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指明了现阶段社会的发展程度。选项A、C、D是对此两点的解释与扩展。B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而不是涵义。
  6.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2页知识点二、2.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解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一个基本点,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它规定了我国走什么道路,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治制度,由谁来领导和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的一系列最根本最重大的原则问题,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因此,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非常重要。另外,考生要熟练掌握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及其核心即坚持党的领导。
  7.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改革与第一次革命的区别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2页知识点二、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解析]第一次革命是在人民大众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条件下,在社会基本矛盾极大地激化条件下发生的。而第二次革命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条件下进行的;一次革命是要根本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其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第二次革命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改革的对象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第一次革命是大规模的群众式的阶级斗争,主要运用暴力手段。而第二次革命是在党的领导下,有秩序、有步骤地进行的,它依靠群众,但又不搞群众“运动”。所以A、B、C、D都是正确选项。
  8.AB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2页知识点二、2.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解析]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党的基本路线中“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两个基本点”,二者紧密相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改革开放的政治前提,坚持改革开放能促使更好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只有坚持两个基本点的统一,才能使政治上的安定团结和经济上的繁荣活跃互相促进,才能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好。选项D只是指出改革的作用,而不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关系,因而不符合题意。
  9.AB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的是对改革开放的作用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2页知识点二、2.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解析]实行改革开放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一个基本点。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因此,ABD为正确选项。实行改革开放不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资本主义国家也可以实行改革开放。因此C为干扰项。
  10.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0页知识点一、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分析国情,做出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考生要掌握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实际,最基本的国情,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因此它也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ABCD均为对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确表述,都为正确选项。
  11.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3页知识点二、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解析]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动力,发展和改革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而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一起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考生所要注意从两个方面掌握:一是不定项选择题,一是与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际联系出分析题。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redpear
一派掌门
一派掌门
  • UID4
  • 注册日期2010-07-11
  • 最后登录2016-01-29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364
  • 个人主页
  • 来自
  • QQ
  • 生日0-0-0
  • 家乡
  • 铜币34枚
  • 威望8470点
  • 银元25个
4楼#
发布于:2010-08-29 14:35
  12.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改革是中国近代第二次革命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2页知识点二、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解析]中国近现代革命与改革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从根本目的来看,两者都是为了解放、发展生产力。以对社会发展起的作用来看,都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因此,CD为正确选项。但是,中国近现代革命与改革也有不同之处。第一,内容和对象不同。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其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对象是改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第二,形式和手段不同。革命是大规模的群众式的阶级斗争,主要运用暴力手段。而改革则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它依靠群众,但又不属于阶级斗争。第三,条件不同。革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下进行的,人民群众处于被压迫的地位。而改革是在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C、D正确选项。
  13.B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政治方面的内容。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3页知识点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解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在考试中,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常常以选择题的题型交叉来考,本题即为一例。这就要求考生不但要熟练掌握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而且要能把三者区分开来。选项A为党的基本纲领的经济方面的基本目标,选项D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方面的基本目标,只有选项B、C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方面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因此,答案应为BC。
  14.B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内容、作用和功能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0页知识点一、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解析]要解答此题,首先要对基本路线与基本纲领的作用、功能、内容进行区别。B、C属于基本纲领的功能、作用、内容,D属于基本路线的内容。
  15.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经验。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4页知识点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解析]A、B、C、D四个选项全部正确。这十条经验,覆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三、辨析题
  1.[考点点拨]本题重点考查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0页知识点一、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答案要点](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这样落后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所必经的阶段。
  (2)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必须反对机械论,即反对在革命发展问题上,不承认中国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右倾错误的认识根源。
  (3)同时,又必须反对空想论。即反对认为在革命发展问题上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达到社会主义的发达阶段,这是左倾错误的主要认识根源。上述论断只认识到其中一种错误倾向,认识问题不够全面。
  2.[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内涵和原因的认识和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0页知识点一、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答案要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阶段,我们党在认识这一问题时,曾犯过急躁冒进的错误,这是我们党反复强调这一阶段长期性的一个原因。但是,仅仅以过去我们犯过超越阶段的错误而来证明它的长期性是不够充分的,必须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是这一阶段各种客观因素决定的。第一,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形态,它的全部发展过程要经历几百年。因此,作为它的起始阶段的初级阶段,也必须是很长的。第二,我们原来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生产力的落后决定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很长时间。
  3.[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改革和革命的关系,主要是对改革的定位。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2页知识点二、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答案要点](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当旧的生产关系不但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反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而统治阶级又运用所掌握的政权极力维护旧制度,做垂死挣扎时,只有通过革命推翻旧政权,改革生产关系,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扫除障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
  (2)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从根本上说不是对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否定,相反,它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对旧的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长期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相应的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从而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加快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统一,所以题目“改革是发展生产力”是不全面的。
  四、分析题
  1.[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3页知识点二、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答案要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适用于整个初级阶段的一个长期的基本的方针,它充分体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发展才是硬道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所以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做不成。要始终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统观全局,精心谋划,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社会政治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要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一,改革、发展、稳定三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关系。第二,改革、发展、稳定这三个方面,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形势下,在矛盾统一体内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其地位的轻重、作用的大小,也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第三,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中,总体上说,必须高度重视稳定作为前提条件的关键作用。
  近几年来,国有企业职工下岗问题日益突出,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搞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职工切身利益,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成败,关系到社会政治的稳定。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是现实的紧迫问题,也是长远的战略问题。做好这项工作,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党和政府应尽的责任。必须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把它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好。
  2.[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把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3页知识点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答案要点](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分别是:①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政策分别是:①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②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③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文化水平;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经验的总结。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redpear
一派掌门
一派掌门
  • UID4
  • 注册日期2010-07-11
  • 最后登录2016-01-29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364
  • 个人主页
  • 来自
  • QQ
  • 生日0-0-0
  • 家乡
  • 铜币34枚
  • 威望8470点
  • 银元25个
5楼#
发布于:2010-08-29 14:35
第六章红宝书配套习题
一、单选题
  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确定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其中第二步是指
 A.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到20世纪末,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C.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是
  A.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
  B.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C.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我国“十五”规划确定的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
  A.发展B.结构调整
  C.改革开放D.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我国的国民经济基础以及放在全部经济工作首位的是
  A.农业B.工业
  C.第三产业D.信息产业
  5.下面是我国不同年度各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统计表(%)
  产业  1980年 1985年  1990年 1994年 第一产业  30.1  28.4   27.1  21.0第二产业  48.5  43.1   41.6  47.2第三产业  21.4  28.5 31.3  31.8
  该表说明1980年以来我国
  A.产业结构呈现优化趋势B.第一产业呈现萎缩趋势
  C.第二产业处于停滞状态D.第三产业处于超前发展状态
  6.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
  A.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产品价格
  B.实行费改税
  C.加快农业和经济结构调整
  D.加强农村财务制度建设
  7.我国经济发展要坚持速度、结构、效益、质量四者的统一,其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速度B.结构
  C.效益D.质量
  8.我国现阶段大力提倡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是
  A.以生产要素大量投入为中心
  B.主要是更加有效地利用生产要素
  C.适度紧缩型增长方式
  D.质量效益型增长方式
  9.我国现阶段实现集约型增长方式,关键是依靠
  A.增加劳动力和生产要素数量B.引进外国先进技术
  C.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D.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依靠科技进步
  10.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是
  A. 调整经济结构B.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的转化
  C.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D.引入国外先进生产技术
  11.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中心是
  A.计划生育B.环境建设
  C.经济建设D.可持续发展
  1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所在是
  A.贯彻教育为本的思想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C..发展科学技术D.把科技、教育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13.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
  A. 实现科技的飞跃B. 实现综合国力的增长
  C. 实现精神文明的进步D. 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不定项选择题
  1.我国“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特点是
  A.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
  B.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C.注重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D.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
  A.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B.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C.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D.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具备的有利条件如下:
  A.我国有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经济有广阔的增长空间和良好外部环境
  B.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进一步的解放,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体制保证
  C.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构建完成
  D.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
  4.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是
  A.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D.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
  5.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此我们必须
  A.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B.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C.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D.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6.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A. 统筹规划
  B. 因地制宜
  C. 发挥优势
  D. 分工合作、协调发展
  7.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B.农业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是国家基金积累的重要来源
  C.农村的发展为工业和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
  D.农业所创造的财富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8.邓小平提出,从长远的观点看,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要实现的飞跃有
  A.废除农业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市场调节
  B.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C.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加强农业发展
  D.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9.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靠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形成
  A.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
  B.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
  C.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
  D.有利于企业自我激励和自我约束的机制
  10.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是
  A.保持高速度增
  B.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C.产品应符合社会需要
  D.尽可能减少劳动消耗
  1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要做到
  A.提高人口质量,控制人口数量
  B.节约资源,坚持开发与合理利用并重
  C.正确认识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辩证关系
  D.大力加强环境污染的治理
  12.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所遵从的“五个统筹”是:
  A. 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
  B.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C.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D.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redpear
一派掌门
一派掌门
  • UID4
  • 注册日期2010-07-11
  • 最后登录2016-01-29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364
  • 个人主页
  • 来自
  • QQ
  • 生日0-0-0
  • 家乡
  • 铜币34枚
  • 威望8470点
  • 银元25个
6楼#
发布于:2010-08-29 14:36
  三、辨析题
  1.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因此在各项工作中都要把效益摆在第一位。
  2.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现在只能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此外,再没有第二条道路。
  3.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下降而下降。
  四、分析题
  1.材料1
  我国每亩耕地占有农机总动力只有0.16千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机播和机收面积均不超过20%。……在现有耕地中,2/3是中低产田,目前改造的步伐仍然比较慢。
  摘自《经济日报》
  日前中国农业的科技贡献率只有39%,而发达国家则达到70%~80%
  摘自《经济日报》
  材料2
  我国12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1997年,9亿多农民消费水平还不及3亿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据有关专家分析,我国农民要达到1995年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约需增加彩电1.6亿台、电冰箱1.4亿台、洗衣机1.7亿台,相当于我国目前彩电生产能力的2.8倍、电冰箱生产能力的7.2倍、洗衣机生产能力的6.8倍。
  摘自1998年度《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3
  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大。1996年1月~10月份,国家财政支援农业的支出达3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5%,高于同期财政总支出的增长速度。良种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我国“九五”期间将达到40%以上。据专家估计,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率如果能提高到50%,则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可提高4500万吨。
  摘自《经济日报》
  材料4
  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尊重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摘自江泽民作的十六大报告
  依据以上材料,请回答问题
  (1)材料1说明了什么?
  (2)材料2说明了什么?
  (3)结合材料3、4,说明我国现阶段怎样才能改变农业落后的现状?
  2.“西部大开发”正在成为热门话题,下面是几位专家学者的意见:
  学者甲:新疆的棉花产量高,质量好,但由于运费太高等原因,在国内打不开市场。要扬长避短,不能仅仅把注意力放到国内,而应把市场开发的重点转移到自己的“西部”,即邻近的中亚诸国,劣势未必不是优势。
  学者乙:以前支援西部地区主要是给钱、给物或援建几个项目。现在应改变思想,不仅“输血”,更要“造血”。
  学者丙:西部有自然资源,但缺乏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东部的情况则是人才相对较多,自然资源相对缺少,这说明我国资源配置尚未达到最优状态。
  学者丁:西部地区的发展不能走传统工业化路子,要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很好地结合起来,注意保护好西部地区原已脆弱的生态环境,做到持续发展。
  请回答:
  (1)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分析学者乙和学者丙的观点。
  (2)阐述学者丁的观点,分析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实现我国的国家职能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3)根据学者甲和学者丁的观点,分析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实现我国的国家职能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市场供求关系、体制环境和对外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开始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奠定了良好基础。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世界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发展趋势,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给我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
  引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材料2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二是科技、教育比较落后,科技创新能力弱,人才资源不足;三是水、石油等重要资源短缺,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因素仍然突出;五是人口压力大,就业矛盾尖锐,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拉大;六是一些领域市场经济秩序相当混乱,贪污腐败、奢侈浪费现象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还比较严重,有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等。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认真解决。
  引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材料3
  “十五”计划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十五”计划,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要全面估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充分体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面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形势和任务,必须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此,必须着重研究和解决重大的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问题。
  引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设》
  材料4
  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要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要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抓紧解决好粮食、水、石油等战略资源问题,把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引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材料5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反复强调的观点。他说,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贫穷、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江泽民同志总结近几年来的实践经验,提出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和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五”计划《纲要》,分析了当今世界的大格局、大变化、大趋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要求我们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积极进取,努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绝不能因循守旧,丧失发展机遇,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当前,强调重视发展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钟延实:《坚持以发展为主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扼要地说明“九五”计划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3、4,概括说明制订“十五”计划的指导方针。
  (3)根据材料5说明,为什么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发展为主题?
  (4)阅读上述材料,说明如何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在刚刚过去的二十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学理论充分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类创造了空前丰富的物质文化财富。在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将会继续取得重大突破,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巨大推动。当今世界,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商品化产业化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进步和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决定性因素。
  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大势,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意义,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瞄准世界科技的先进水平,紧密结合我国发展的实际要求,奋起直追,锐意进取,努力开创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科学技术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为科技进步和创新做好引导、支持、管理、服务工作,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维护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江泽民《在中国科协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
  材料2
  目前,世界范围蓬勃发展的新技术革命,使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竞争的焦点由过去单纯的资源要素竞争转向高新技术要素竞争。为了争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战略主导地位,发达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发展高新技术作为基本国策。据统计,美国80%的资金投入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产业,15%的资金投入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只有5%的资金投入一般产业。日本、西欧各工业化国家也大致如此。
  李海舰:《为什么说结构升级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
  材料3
  传统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有极限的。经济过度增长将导致资源枯竭、生态恶化,从而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现在,科技进步将使人类的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自然资源转向主要依靠智力资源,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本转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转向高度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因此,科技进步使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而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要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力度,振兴科技,培养人才。
  材料4
  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要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力度,振兴科技,培养人才。
  引自《十五计划纲要》
  请回答:
  (1)据材料1.3说明,科技在发展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根据材料1.2说明,科技是国民经济动力的依据。
  (3)阐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
  5.下面是有关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一组材料:
  材料1
  荷兰花卉出口占全球花卉出口的65%。但荷兰的气候并不好,土地资源也不足。荷兰人把花卉种在特殊温室的水中,水中加有可以重复使用的肥料和杀虫剂。这种温室培养技术,不但使荷兰可以终年种花,还可以解决密集种植所造成的杀虫剂、除草剂、肥料等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问题,提高花卉的质量。
  摘自《经济日报》
  在经济发达的国家,20世纪以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靠科学技术进步因素的比重,在本世纪初仅占5%~20%;到50~60年代上升为50%左右,到80年代则高达60%~80%,有些生产部门如电子工业则高达90%以上。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过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在机械化初级阶段是9:1,在中等机械化阶段是6:4,在自动化条件下是1:9。
  摘自《文汇报》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redpear
一派掌门
一派掌门
  • UID4
  • 注册日期2010-07-11
  • 最后登录2016-01-29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364
  • 个人主页
  • 来自
  • QQ
  • 生日0-0-0
  • 家乡
  • 铜币34枚
  • 威望8470点
  • 银元25个
7楼#
发布于:2010-08-29 14:36
  材料2
  在我国所有工业企业设备中,近1/5已经老化,国有工业中设备的老化率已达25%,超期服役率为39%。我国技术结构中,低层次技术所占比重高达80%。在钢铁行业,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已经淘汰的平炉炼钢工业,在我国仍占有15%的比重。全国有1/4的纺织机械设备需要淘汰,居于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不到40%。
  摘自《知识经济呼唤中国》第268页
  1996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排世界第七位,而科技国际竞争力却排世界第28位。90年代初,我国每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9倍。发达国家均已普及了10~12年的教育,我国目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为65%;发达国家研究与开发人员的主体是博士生,我国目前仍以本科生为主,研究生仅占三分之一;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的技术贡献率为60%至80%。我国近期才达到35%。据国际管理开发研究所1997年度国际竞争力报告统计结果,我国科学教育状况在46个对比国中排名第34位。教育体制满足国家经济竞争力的程度排名第40位。
  摘自《中国教育报》
  材料3
  “信息经济”已经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支强大的力量,因为它已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六。……国际数据集团总裁麦戈认为,中国可望在200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信息技术市场。
  摘自1998年10月11日《经济日报》
  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在工业化初期,约58%归功于较高的小学入学率,约35%归功于有形投资,中学入学率的作用居第三位。据国外教育专家分析,在传统工业中,小学水平的数量工作占66%,中学水平的占4%至8%,只有1%至2%受过大学教育;而在现代工业中,中学水平要占60%,受过大学教育的工厂技术人员占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0%至40%。
  摘自《中国教育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指出:多少世纪以来,特别在发动产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发生的。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
  摘自《中国教育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说明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2,说明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表现在哪些方面。
  (3)根据材料1-3,说明未来经济发展趋势及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所应采取的战略。
  6.下面是一组有关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内容的材料:
  材料1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套马车”。1997年我国经济增长8.8%,从拉动因素上看,投资约占2.2个百分点,消费约占4.9个百分点,净出口约占1.7个百分点。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我国出口增长明显下降,1999年出口形势依然极为严峻。
  摘自1999年1月13日《经济日报》
  材料2
  我国12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1997年,9亿多农民消费水平还不及3亿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据有关专家分析,我国农民若要达到1995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约需增加彩电1.6亿台、电冰箱1.4亿台、洗衣机17亿台,相当于我国目前彩电生产能力的2.8倍、电冰箱生产能力的7.2倍、洗衣机生产能力的6.8倍。
  材料3
  从1978年到198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355元,年均实际增长15.1%,这是第一个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这期间,农村市场繁荣,购销两旺;从1985年到1991年,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年均实际增长仅0.7%,这严重制约了农村市场的开发;从1992年到1996年,农民收入出现了第二个增长较快的时期,农村市场出现了新的繁荣;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又出现了减缓,由此带来了农民购买欲望不高,农村市场疲软。
  材料4
  尽管近年来农业连续丰收,但农民收入增幅却反而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度扩大,因此,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由1996年的46.4%降到1997年43.3%。近年来国民经济中出现的工业品需求不旺、积压严重,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市场份额下降关系很大。
  材料5
  面对当前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进一步加强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购买力,有利于扩大内需,保持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增加我国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的回旋余地。在充分利用国外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各反映什么经济现象和观点?它们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材料3、4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怎样解决?
  (3)联系材料1、2、3、4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分析材料5。
  7.材料1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二是科技、教育比较落后,科技创新能力弱,人才资源不足;三是水、石油等重要资源短缺,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因素仍然突出;五是人口压力大,就业矛盾尖锐,农民和城镇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拉大;六是一些领域市场经济秩序相当混乱,贪污腐败、奢侈浪费现象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还比较严重,有些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等。对此,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认真解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材料2
  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我国经济已经到了不调整就不能发展的时候。按原有结构和粗放增长方式发展经济,不仅产品没有市场,资源、环境也难以承受。必须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中保持较快发展。今后五年要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特别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关键。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朱镕基:《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
  材料3
  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51%和36%,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44%、23%和33%。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
  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突出重点,有进有退,努力提高我国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工业改组改造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正确引导投资方向,依靠现有基础,防止盲目扩大规模和重复建设。坚持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先进技术与适用技术相结合。重点强化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进一步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请回答:
  (1)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上存在着哪些突出问题?
  (2)阐述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性及依据。
  (3)阐述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和关键方面,《纲要》提出和规定的“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什么?
  (4)阐述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要注意解决的主要问题。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redpear
一派掌门
一派掌门
  • UID4
  • 注册日期2010-07-11
  • 最后登录2016-01-29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364
  • 个人主页
  • 来自
  • QQ
  • 生日0-0-0
  • 家乡
  • 铜币34枚
  • 威望8470点
  • 银元25个
8楼#
发布于:2010-08-29 14:37
 答案、解析与内容链接
  一、单选题
1.B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目标。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8页知识点二、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解析]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我们国家确立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其中前两个战略目标已经实现。考生对此要熟悉“三步走”的具体内容。其中选项A是第一步的战略目标,B是第二步的战略目标,C是第三步的战略目标,D是总的战略目标。
  2.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8页知识点二、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解析]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国家根据对经济社会发展各种制约因素的分析,从全局出发制定的较长时间内经济发展所要达到的总目标及实现的根本途径。选项ABC均为长远目标的一些具体表现内容,D才是长远目标。
  3.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十五”规划。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8页知识点二、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解析]为了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十五”规划中又特别对此作了强调。其中规定,发展是主题,结构调整是主线,科技进步和改革开放是动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出发点和归宿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此外,本题还可以选择题的形式从其他角度来考查。
  4.A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3页知识点二、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解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同时农业生产又是我国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它的滞后影响着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的发展。因此,必须把发展农业放在全部经济工作的首位。在国民经济的三个基本部门中,工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要注意区分。
  5.A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是否能掌握关于产业结构的基本理论。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1页知识点二、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解析]该题的解题思路应从分析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入手,根据表中提供的数字,正确判断其说明了什么问题。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是:随着一国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国民经济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渐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根据这一规律来分析1980年以来的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稳定上升。这样的变化符合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因而说明了我国产业结构呈现优化趋势。如果考生选择了干扰项,这说明他们不懂得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只是把某一产业的比重变化与有关的选项简单地挂钩,而没有从产业结构的整体上来分析问题。对该题的回答,掌握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是个关键。
  6.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3页知识点二、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解析]提高农产品价格,缩小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对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很重要,但不是根本之道,只有选项C才是根本途径。选项B税费改革的出发点是从根本上治理对农民的乱收费,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因此B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故不选。
  7.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速度、结构、效益、质量四者的关系。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4页知识点二、4.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速度、结构、郊益、质量的统一
  [解析]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关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坚持速度、结构、效益、质量四者的统一,既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多年经济建设的基本历史经验。四者之间的正确关系是:速度是前提,结构是条件,而效益是中心,并要求保证质量。
  8.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4页知识点二、4.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速度、结构、郊益、质量的统一
  [解析]集约型增长方式强调改善投入产出关系,主要通过提高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选项D是对其实质的最概括表述。选项A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表现;选项B是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表现之一,不全面;C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调整方式。因此,正确答案为D。
  9.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手段。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4页知识点二、4.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速度、结构、郊益、质量的统一
  [解析]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就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选项A、C是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特征,选项B是实现转变的具体办法而非关键。
  10.C
  [考点点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4页知识点二、4.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速度、结构、郊益、质量的统一
  [解析]经济增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方面:一是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规模扩大,二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经济增长必须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把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提高统一起来。
  11.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可持续发展战略。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6页知识点三、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
  [解析]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强调把发展放在优先地位,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又强调了环境保护,实现人口、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协调,本题正确选项是C。ABD项包含的内容都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但不是中心。
  12.B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知识点的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6页知识点三、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解析]实施科教兴国必须以教育为本,其根本途径是把科技与教育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则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所在。
  13.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5页知识点一、1.科学发展的内涵
  [解析]科学发展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故选D。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redpear
一派掌门
一派掌门
  • UID4
  • 注册日期2010-07-11
  • 最后登录2016-01-29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364
  • 个人主页
  • 来自
  • QQ
  • 生日0-0-0
  • 家乡
  • 铜币34枚
  • 威望8470点
  • 银元25个
9楼#
发布于:2010-08-29 14:40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三步走”战略的特点。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8页知识点二、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解析]这一战略根据我国国情,纠正了以往急于求成的错误,目标和步骤几经修改,经过努力是完全能够实现的。用一百年时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已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雄心壮志。这一战略突出了人民利益,战略步骤的每一步,都始终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战略不是片面强调经济增长,而是多元化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战略目标突出富强、民主、文明,每一步都有多元化的目标。因此,正确答案为ABCD。
  2.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8页知识点二、2.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
  [解析]题中A、B、C、D四个选项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的内容。
  3.AB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有利条件的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8页知识点二、2.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
  [解析]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而又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任务是极其困难。但我国也具备了诸多有利条件:首先,我国有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经济有广阔的增长空间;其次,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使社会生产力获得进一步的解放,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体制保证;再次,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最后,我们有党的坚强领导。故选择ABD。
  4.A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目标。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1页知识点二、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解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根本上说,工业化过程就是伴随科技进步,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的过程。我国产业结构化和升级的目标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故选择ACD。
  5.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措施。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1页知识点二、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解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此,我们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具有全局性的任务。选项A、B、C、D都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措施,都是正确答案。
  6.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的识记。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2页知识点二、2.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
  [解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是: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故选择ABCD。
  7.AB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3页知识点二、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解析]农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始终处于一个特别重要的地位,邓小平也多次论述农业问题。这一知识点可以任何题型来考核。解答此题要注意我国的国情和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系。从国情看,我国是人口大国,只有立足于本国的农业发展,才能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从农业与其他产业间关系看,农业是基础,如果农业落后,必然要影响其他产业的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实际上,我国现阶段占的比重最大的是工业,因此D项排除。
  8.B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关于农村改革“两个飞跃”的内容。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3页知识点二、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解析]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安徽、四川等地的农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人民公社“吃大锅饭”、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的问题,但只靠一家一户的手工式劳动远不能满足客观形势发展的要求,须引导农民走集约化、科学化的道路,于是逐步出现了集体经营和乡镇企业。此时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关于“两个飞跃”的问题:一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二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因此正确选项为B、D。部分考生出错可能一是考生对这段历史不清楚,因而在逻辑上无法贯通;二是题干中有意隐去了“两个”这一提示语,使C项的干扰性突出出来,从而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9.AB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4页知识点二、4.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解析]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集约型经济增长的经济运行机制。D项包括在A项“企业经营机制”之中,没有必要单列,因此也不选。
  10.B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是否能掌握经济效益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才能提高经济效益。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4页知识点二、4.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解析]该题的解题思路应首先从经济效益概念的含义出发,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分析怎样做才能提高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的比较关系,即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品,这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前提。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尽可能减少劳动消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的实现必须通过市场,因而产品又必须符合社会需要。如果产品不符合需要,产品就不能在市场上实现,这时,生产过程中花费的劳动都将成为无效劳动,同时又造成物质投入的浪费,这当然就无经济效益可谈。因此,产品应符合社会需要,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必不可少的条件。根据上述分析,就不难从各选项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一部分考生可能会漏选正确项C,也有考生可能会选择干扰项A。这说明他们对经济的含义并不清楚,增长速度的高低,生产规模的大小,与是否能提高经济效益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不能成为提高经济效益的基本要求。
  11.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可持续发展。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6页知识点三、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
  [解析]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当代人的一时利益。它强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它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单方面追求经济的发展而忽略协调性是错误的,故本题全选。
  12.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五个统筹”。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196页知识点一、2.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解析]“五个统筹”统筹就是为了兼顾,统筹就是为了整合,统筹就是为了协调。一句话,统筹就是我们这个在近13亿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只有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故选ABCD。
  三、辨析题
  1.[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效益问题。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4页知识点二、4.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
  [答案要点](1)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当前最主要的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主要矛盾,我国当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心全意抓经济。
  (2)经济效益是经济发展的中心。因此,我国目前大力发展经济应当以也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提高经济效益就是用一定量的投入去取得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出。提高经济效益可以缓解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资金短缺等矛盾;能增加有效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可以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3)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我们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时候都要把效益摆在第一位。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速度、比例、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这既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多年经济建设的基本历史经验。在具体掌握三者的有机统一的关系中,我们要坚持速度是前提,比例是条件,效益是中心这样一个基本原则。只有坚持三者的有机统一,才能促进我国的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redpear
一派掌门
一派掌门
  • UID4
  • 注册日期2010-07-11
  • 最后登录2016-01-29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364
  • 个人主页
  • 来自
  • QQ
  • 生日0-0-0
  • 家乡
  • 铜币34枚
  • 威望8470点
  • 银元25个
10楼#
发布于:2010-08-29 14:41
  2.[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可持续发展战略。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6页知识点三、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
  [答案要点]这种观点是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出的判断,是正确的。
  (1)实施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文化还比例落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并且发展不平衡。同时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环境污染严重等等。中国的这些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要既能满足当前人们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的利益为代价换取当代人的利益。这就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并在发展过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经济、资源生态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的理解和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3页知识点二、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答案要点](1)随着国家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的进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这是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必然结果,是合乎经济发展规律的现象。
  (2)农业比重的下降丝毫不意味着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地位和作用的下降。因为,我国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工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消费资料都有赖于农业,这样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
  (3)农业比重下降,但其质量要求提高,以满足人们生活和工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的地位和作用不因其比重下降而随之下降,它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它在我国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把加强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
  四、分析题
  1.[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农业和农村经济问题。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3页知识点二、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答案要点](1)材料1说明我国农业的科学技术含量非常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非常低,远远低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水平。这表明农业生产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
  (2)材料2一方面说明我国农民的消费水平非常低,农民的生活很苦,另一方面说明农业的发展水平高低对其他产业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的滞后将影响着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的发展。农业是个国内大市场,未来21世纪的中国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由此可见,在充分利用国外市场的同时,努力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是长期的方针。
  (3)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农业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要改变这种不利现象,大力发展农业,一要靠政策,因为政策能够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二要靠科学,主要是要科教兴农。此外还要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增加。
  2.[考点点拨]此题考查西部大开发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开发的同时保护环境,做到可持续发展。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2页知识点二、2.邓小平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意义
  [答案要点](1)加快西部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推动企业参与西部开发,将西部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依靠输血发展的模式转为造血发展模式,只有建立全国统一的、开放的、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使各种资源和要素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和配置,才能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2)学者丁认为,西部开发要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很好地结合起来,注意保护环境,做到可持续发展,体现了普遍联系的哲学道理。
  (3)实施西部开发,对于实现我国的对内职能作用表现在它有利于我国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利于我国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缩小贫富差距,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对外有利于实现我国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3.[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社会和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5页知识点三、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案要点](1)“九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概括地来说,是上了一个大台阶,发生了三个重大变化。一个大台阶就是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完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的第二步骤,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三个”重大变化“是:①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日益明显地发挥作用,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发生重大变化;③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但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第一,在生产力方面,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科技教育比较落后;第二,在经济体制方面,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第三,人口压力大,就业压力增大。
  (2)“十五”计划的指导方针是: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3)第一,把发展作为主题,是解决我国改革和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的关键。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的发展中大国,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压力加大。解决这些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发展经济。特别是“十五”期间,正处于新成长的劳动力的就业的高峰期。只有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才能增加就业岗位,使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收入有较快的增长。第二,把发展作为主题,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决定的。进入新世纪,我国将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十五”期间,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较多,能不能保持较快的增长,关系到能否实现党提出的这一目标。第三,把发展作为主题,也是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迎接国际竞争新挑战的要求。世纪之交,各国都在加紧制定和调整发展战略,加快经济发展,力求在新世纪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仍将长期存在。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决不能丧失发展机遇,使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
  (4)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做到下列两点:第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这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把经济结构问题解决好,才能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也才能切实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第二,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必须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要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5页知识点三、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第205页知识点三、2.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答案要点](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
  (2)科技进步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依据主要有下列方面。
  ①科技进步已是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源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世界范围正在兴起一场科技革命,科学研究与创新在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大,经济增长因素中生产要素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相对重要性在下降,而科技创新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相对重要性则在持续上升。
  ②科技进步是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决定性因素。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关键,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的主要手段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在于技术结构升级,亦即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
  ③科技进步是决定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根源所在。目前,世界范围蓬勃发展的新技术革命,使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竞争的焦点由过去单纯的资源要素竞争转向高新技术要素竞争。为了争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战略主导地位,发达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发展高新技术作为基本国策。可以说,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正成为当今世界科技进步的主流。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redpear
一派掌门
一派掌门
  • UID4
  • 注册日期2010-07-11
  • 最后登录2016-01-29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364
  • 个人主页
  • 来自
  • QQ
  • 生日0-0-0
  • 家乡
  • 铜币34枚
  • 威望8470点
  • 银元25个
11楼#
发布于:2010-08-29 14:41
④科技进步使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而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传统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有极限的。经济过度增长将导致资源枯竭、生态恶化,从而直接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现在,科技进步将使人类的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自然资源转向主要依靠智力资源,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本转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本,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转向高度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意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决策;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5.[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6页知识点三、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答案要点](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在于科学和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日益增大。科学技术的发展冲破种种自然条件的制约,极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2)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表现在: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管理落后,研究开发能力较低,教育滞后。
  (3)未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主要依靠高新技术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我们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教要与经济结合,为经济发展服务。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6.[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开拓农村市场在拉动经济增长,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3页知识点二、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
  [答案要点](1)材料1表明,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套马车”中,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因此,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必须依靠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材料2表明,农村是个国内大市场,未来21世纪的中国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由此可见,努力开拓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是长期的方针。
  (2)材料3表明,什么时候农民收入增长较快,农村市场就活跃繁荣;什么时候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农村市场就低迷疲软。材料4说明农民收入增长减缓,不利于农民小康的实现和农村市场的开拓。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潜力在农村。总之进一步开拓农村市场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力。
  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措施有:①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②要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③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④确保乡镇企业适度快速发展;⑤切实减轻农民负担;⑥拓宽就业门路,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国家投资兴建基础设施,应多用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现金收入。
  (3)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必须用联系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关系着全局;增加农民收入,开拓农村市场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同时,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市场,保持国民经济增长的良好势头,还会增加我们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在国际竞争中的回旋余地。因此,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站在战略高度观察和处理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开展国内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是内因。合理利用国外市场,参加国际合作竞争,以增加自力更生的能力,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
  7.[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包括: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方向和目标。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1页知识点二、1.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答案要点](1)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
  (2)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线,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关键。①理论依据:第一,唯物辩证法关于质变与量变的原理还告诉我们,事物的结构形式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产业之间的比例和衔接,一个产业内部不同层次的结构,反映着不同层次经济水平和发展状况。因此,发展经济,实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既要从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入手,又要从调整经济结构入手。第二,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推动事物发展要着重抓主要矛盾。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必须抓住这个主要矛盾进行解决。②现实依据:从国内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其根源是经济效益较低,以粗放增长方式经营,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主动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从国际上看,当前在新技术革命带动下,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许多国家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正在发生很大变化。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必须对经济结构作全面的调整。
  (3)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和重点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向是:①大力发展第一产业,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②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加快工业改组和结构升级,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③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和规定的“十五”期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城镇化水平有所提高。
  (4)调整和优化我国经济结构要解决的问题是:①以市场为导向,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②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③发展各地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④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redpear
一派掌门
一派掌门
  • UID4
  • 注册日期2010-07-11
  • 最后登录2016-01-29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364
  • 个人主页
  • 来自
  • QQ
  • 生日0-0-0
  • 家乡
  • 铜币34枚
  • 威望8470点
  • 银元25个
12楼#
发布于:2010-08-29 14:41
第七张红宝书配套习题
 一、单选题
  1.从根本上解除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范畴是在
A.十二大B.十三大
  C.十四大D.十五大
  2.我国之所以实行市场经济是因为
  A.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B.有利于改善生产关系
  C.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是
  A.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特有的需要
  B.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产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特有的需要
  D.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
  4.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它是建立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以市场经济为主,计划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C.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
  5.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
  A.股份制B.股份合作制
  C.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联合D.公司制
  6.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是
  A.转变经济增长方式B.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C.深化国有企业改革D.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
  A.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B.能确保经济总量的平衡
  C.可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D.可保障社会公平
  8.价格改革是市场发育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我国价格机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由计划价格,浮动价格和自由价格结合的价格形成机制
  B.建立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的价格形成机制
  C.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
  D.建立反映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价格形成机制
  9.下列对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认识正确的是
  A.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
  B.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
  二、不定项选择题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包括
  A.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
  B.市场经济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
  C.市场调节可以与计划调节相结合,可与公有制相结合
  D.市场经济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A.经济关系市场化
  B.企业行为自主化
  C.宏观调控间接化
  D.经济管理法制化
  3.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指
  A.现代企业制度B.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C.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D.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
  4.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根据权责明确的要求,出资者应拥有
  A.法人财产权B.资产所有权
  C.重大决策权D.选择管理者的权利和资产受益权
  5.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在调控模式上必须实现的三个转变是
  A.由直接管理为主转向以间接管理为主
  B.由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
  C.由以行政、法律手段为主转向以经济手段为主
  D.由以指令性计划为主转向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相结合
  6.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A.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公有制企业在各个地区、各个部门、各个行业中都占有绝对的优势
  C.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D.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
  7.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
  A.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
  B.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使用形式
  C.人们对生产资料的经营方式
  D.人们对生产资料的组织形式
  8.“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这一观点表明
  A.由法人股东而不是个人股东构成的股份制是公有制
  B.公有制与私有制都可以通过股份制这一形式来实现
  C.公有制经济与控股地位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
  D.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公有还是私有的性质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劳分配的“劳”是指
  A.不同形式的具体劳动
  B.通过价值形式来实现的劳动
  C.直接的社会劳动
  D.公有制企业的局部劳动
  10.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其必然性是
  A.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B.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C.劳动存在重大差别,同时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D.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11.我国现阶段存在按劳分配、经营收入、资产收益等多种分配形式,其经济依据是
  A.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存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
  C.公有制内部实行多种经营方式
  D.现阶段生产力状况及发展要求
  12.我国现阶段分配制度中,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是
  A.存在着多种所有制经济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C.各种生产要素都在生产过程中作出贡献
  D.实行多种经营方式的要求
  13.确定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
  A.是完善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重要内容
  B.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D.表明个人收入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三、辨析题
  1.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其基本目标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redpear
一派掌门
一派掌门
  • UID4
  • 注册日期2010-07-11
  • 最后登录2016-01-29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364
  • 个人主页
  • 来自
  • QQ
  • 生日0-0-0
  • 家乡
  • 铜币34枚
  • 威望8470点
  • 银元25个
13楼#
发布于:2010-08-29 14:41
  四、分析题
  1.材料1
  1979—1991年市场化改革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小阶段:
  1979—1984年,是经济调整与改革的起步阶段,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其重点是农村改革,核心是解散人民公社、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改革则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创办了经济特区,对国企放权让利,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与经济责任制。
  1984—1988年,是推行全面经济改革的阶段,改革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成为主要形式,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从宪法上确认与保护了私营经济,国有企业探索了租赁制、股份制,新工人实行合同制,颁布《企业破产法》,价格管理由过去的调整为主改为放开为主,农产品生产由统购改为合同定购。
  1988—1991年,这一阶段的主线是治理整顿、维护稳定。在微观层面上,市场化程度仍在提高,定量票证逐步消亡,非公有制经济仍在以各种形式发展。1990年底上海、深圳成立了证券交易所,1991年底已有14家上市公司,1991年中国第一支B股向海外发行,等等。
  1992年之后中国市场化改革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这一时期,市场化水平有了迅速提高。放开粮价、汇率并轨、颁布公司法、合同法等。1997年后国企改革进入最后攻坚阶段,我国市场化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摘自《瞭望》
  材料2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材料3
  改革开放这二十年,告别了“大锅饭”,告别了凭票供应,告别了缺衣少食的贫困年代,中国人民的生活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1949年到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4元增加到2162元,提高了48倍,其中最近这二十年,就增加了2028元。城里人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迅速提高,1949年年人均现金收入不足100元,1957年达到254元,1978年提高到343元。1998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25元,扣除物价因素,最近这二十年实际增长2.2倍。
  摘自《瞭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2)结合材料2,阐明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的思想。
  (3)结合材料2.3,说明实行市场经济对我国发展带来的变化。
答案、解析与内容链接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redpear
一派掌门
一派掌门
  • UID4
  • 注册日期2010-07-11
  • 最后登录2016-01-29
  • 粉丝0
  • 关注0
  • 发帖数2364
  • 个人主页
  • 来自
  • QQ
  • 生日0-0-0
  • 家乡
  • 铜币34枚
  • 威望8470点
  • 银元25个
14楼#
发布于:2010-08-29 14:41
答案、解析与内容链接
  一、单选题
 1.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历程。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7页知识点一、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
  [解析]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随着实践的深入发展使我们逐步摆脱了传统的观念,形成了新的理论认识。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
  2.A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我国实行市场经济的原因。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7页知识点一、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
  [解析]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资源配置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即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我国长期以来都实行计划经济,但单一的计划经济不能有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市场经济能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因此,我国之所以抛弃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实行市场经济,是因为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更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计划与市场作为调节经济手段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7页知识点一、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
  [解析]社会化生产要求社会总劳动在不同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即社会资源合理配置,这在历史上先后有两种形式:市场调节和计划调节。市场调节根源于社会化生产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客观存在;计划调节根源于社会化生产客观上要求自觉地按比例发展。计划和市场都有各自的长处和不足,所以,正确选项是D。选项A、B、C均不符合题意。
  4.A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9页知识点一、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解析]党的十四大明确规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实现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选项C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目标,选项D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应选A。
  5.D
  [考点点拨]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10页知识点一、3.(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解析]公司制企业是以法人制度为核心的企业。公司可以有不同类型,单一投资主体的可依法改组为独资公司,多个投资主体的可依法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在公司中占有多少份额比较合适,可按不同产业和股权分散程度区别处理,生产某些特殊产品的公司和军工企业由国家独资经营,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国家要控股并吸收非国有资金入股。实行公司制不是单纯为了筹集资金,而要着重于转换机制。
  6.C
  [考点点拨]本题的考点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7页知识点一、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
  [解析]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所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7.A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作用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9页知识点一、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解析]选项B.C.D都是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问题,是市场机制的弱点和不足所在,所以都不符合题意,是干扰项,应排除。
  8.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格体制改革的目标。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11页知识点一、3.(2)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之一即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价格改革则是市场发育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必须进行价格改革,价格改革一是要改革历史遗留的既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的价格体系;二是要改革不合理的价格管理体制,目标是建立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所以选C。
  9.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13页知识点二、2.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解析]在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和接受是有一个过程的。从最初的全面否定非公有制,实行一大二公;到后来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再到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上一页
游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