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15楼#
发布于:2010-08-29 14:42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全面理解和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7页知识点一、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 [解析]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思想包括: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要把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市场经济能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选项A、B、C、D都正确。 2.AB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9页知识点一、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一般市场经济都具有的共性特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题中的ABCD四项内容。本题正确答案为ABCD。 3.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10页知识点一、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解析]为实现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必须积极推进经济体制的整体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ABCD四项。因此答案为ABCD。 4.BCD [考点点拨]现代企业制度中出资者拥有的权利。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10页知识点一、3.(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解析]出资者对企业的投资形成对企业资产的所有权,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这种权益表现为三个方面:即资产受益权、重大决策权、选择管理者的权利。 5.A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11页知识点一、3.(3)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有健全的宏观体系,这既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和现代市场经济的特征,又是弥补市场调节缺陷的需要。但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在调控模式上必须实现三个转变即A、C、D。 6.A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是否掌握我国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具体内容。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14页知识点二、3.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解析]我国社会主义的所有制结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其他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并存,共同发展。这一所有制结构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目前的所有制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二是在这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条件下,占主体地位的是公有制经济。作为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首先要在量上得到体现,即A项的内容“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其次要能够控制国民经济的重要部门,即C项的内容“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再次要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上得到体现,即D项的内容“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坚持了上述几个方面,也就坚持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7.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所有制的所属权与实现形式的区别。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15页知识点二、4.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解析]所有制的所属权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A项是所有制的所属权,BCD项是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因此正确答案为BCD。 8.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对股份制概念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15页知识点二、4.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解析]这是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股份制的性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中,由国家和集体控股,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据此可以判断出BCD为正确答案。 9.B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按劳分配概念。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16页知识点三、1.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依据 [解析]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原则所体现的等量劳动交换必须通过市场来实现,要受等价交换原则的制约。因此,按劳分配不能以每个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而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表现,据此可知,正确答案为BD。 10.AB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对按劳分配的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16页知识点三、1.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依据 [解析]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方式,不是导致按劳分配的必然原因,因此选ABC。 11.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是否能掌握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基本理论。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16页知识点三、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解析]该题的解题思路应从我国现阶段为什么实行这一收入分配制度的分析入手,找出其经济依据。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是我们实行各种具体制度的基本出发点和依据。分配方式是由所有制性质决定的,因此,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必然存在多种经营方式。多种分配方式又与多种经营方式相联系,这就使同一所有制经济中也会出现不同的分配方式。当然,这又都是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分不开的。根据这些分析,就能够准确地从选项中选出正确的答案。 12.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17页知识点三、3.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解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是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实行这一制度必须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属于两种不同的分配方式,按生产要素分配是由生产要素所有权关系决定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质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而不在于各种生产要素都具有价值,而在于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都做出了贡献(C为正确选项)。在市场经济中,一切生产要素都具有商品性质,为保证把生产要素投入到经济生活中去,必须对投入的生产要素在利益上给予一定的回报,这样,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分配方式的存在也就是必然的了,这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决定的(B为正确选项),因为收入分配要体现市场经济的规律,就要按照市场原则来对个人收入进行分配。同时,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依据还在于它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这是因为,分配方式是由所有制性质决定的,同时分配方式又是所有制的实现。由于我国现阶段还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方式,这也就必然存在着与之相联系的多种分配方式,要求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所以,A和D也是正确选项,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ABCD是本题的正确选项。 13.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的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17页知识点三、3.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要求各个方面都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也不例外,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等,一切生产要素都具有商品性质,都是以取得收入最大化为前提的,如果没有收入和回报,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是不会把其所有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去的,这样,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分配方式的存在就是必然了。 |
|
|
16楼#
发布于:2010-08-29 14:42
三、辨析题
1.[考点点拨]此题考查考生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18页知识点三、4.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正确处理好收入分配的各种关系 [答案要点]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但是,共同富裕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会使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就能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劳动者学习先进,提高经济效益,也逐步富裕起来。实现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是有先有后的。 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非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而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2.[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政策的掌握和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7页知识点一、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 [答案要点]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的统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其基本目标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仅仅是达到上述基本目标的一项基本政策。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的基本政策,除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外,还包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四、分析题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能否从理论上准确地把握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09页知识点一、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答案要点](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微观到宏观,从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改革。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的思想主要有下列涵义:第一,相对于发展生产力这个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来说,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和方法,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国家要搞经济建设,而市场经济能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实践证明,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正是在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问题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体制,找到了结合点。第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因而,不能将实行哪种经济体制作为区分两种制度的标志。区分两种制度的根本标志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方法上与资本主义社会相似,但却有根本的不同。这就是说,市场经济既有共性和普遍性,也有因社会制度不同、国情各异而造成的个性与特殊性。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私有制为主体。 (3)实行市场经济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迅速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
|
|
17楼#
发布于:2010-08-29 14:42
第八章红宝书配套习题
一、 单选题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 A.民主集中制原则B.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C.人民当家做主原则D.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原则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马克思列宁主义占指导地位B.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C.建立无产阶级政权D.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地位 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 A.民主集中制 B.共产党的领导 C.人民当家做主 D.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4.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归根结底是因为它 A.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 B.有利于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C.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D.体现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 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 A.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B.实现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C.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D.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6.依法治国的目的是 A.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 B.将国家事务纳入法律轨道 C.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 D.保证人民群众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7.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 A.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B.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依法行政 D.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人民民主专政所具有的中国特色是 A.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而且在一定历史时期还有民族资产阶级 B.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C.在概念的表述上也有它突出的优点 D.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是 A.前者是国体,后者是政体 B.前者是后者的依据和前提,后者是前者的性质和要求 C.前者是国家权利机关,后者是国家管理机关 D.前者是国家性质,后者是政治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因为它 A.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 B.保证人民的权力在全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首要地位 C.在制定国家各种制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D.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相适应 4.人民政协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能。民主监督主要是指 A.对国家的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B.对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工作监督 C.对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D.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 5.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体现了我国 A.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 B.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C.国家结构与政权组织的特点和优点 D.领导经济建设的功能 6.我国的多党合作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关系,其主要特点是 A.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 B.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D.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原则 7.我国民主党派的参政作用表现 A.参与国家政权和国家事务的管理 B.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 C.参加政府,成为执政党之一 D.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8.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优点是 A.有利于保障各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 B.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C.有利于调动全国各民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D.有利于促进和发展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9.邓小平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理论命题的涵义是 A.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B.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 C.民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D.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政治保证 10.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是由()决定的。 A.封建意识残余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长期存在 B.认清在我国具体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规律要有一个过程 C.我国还没有根本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更不具备高度民主所需要的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 D.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环境中进行的 1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的意义有 A.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 B.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C.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D.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和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
|
|
18楼#
发布于:2010-08-29 14:42
三、辨析题
1.三权分立制度不适合我国国情。 2.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却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国家权力机关的一部分。 4.依法治国,就是国家立法,公民守法。 四、分析题 1.材料1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材料2 1999年1月22日,中共中央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中有:“……” 二、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十三条规定:“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材料3 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提高执法水平,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的保护主义。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尤其要增强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成为遵守宪法和法律的模范。 摘自党的十六大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说明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上取得了什么样的突破? (2)比较材料3和材料1.2,说明我们党在依法治国方面的进步。 (3)结合三个材料,说明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
|
|
19楼#
发布于:2010-08-29 14:43
答案、解析与内容链接
一、单选题 1.A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20页知识点一、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析]题目所列四项原则都是正确的,但本题所问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原则,即是说既要体现最广泛的充分的民主,又要保证国家制度作为社会公共权力的效率,而不是一个没有效率、空泛议论的机关。因此我国人大制度实行的是民主集中制。故选A。 2.C [考点点拨]此题考查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的确认。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19页知识点一、1.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解析]题中给定的4个选项中,A是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B是根本方向;D是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只有C是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因此,C是正确选项。 3.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22页知识点二、1.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解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真正享有各项公民权利,享有管理国家和企事业的权力。民主集中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机关的组织原则,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保证,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目的,他们都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有关,同人民民主、人民当家做主有关,但都并不直接体现人民民主。 4.A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人民民主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22页知识点二、1.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解析]本题难度比较大,需要考生仔细审题,对所给的4个答案分析比较,选择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本题的正确项是A,A项不仅正确,且最符合题意。选项B、C、D与题目搭配,也可构成正确观点,表达某种意义,但它并非题目所要求的,故而不选。干扰项内容可能是正确的,但离题意甚远。部分考生由于不注意分析,可能会错误地选择B、C、D项而丢分。 5.A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目的。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22页知识点二、1.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解析]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5•31”讲话和党的十六大报告都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题中B.C.D三个选项的内容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必需的,但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一条就是题中A选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6.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依法治国。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24页知识点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解析]选项A.B.C.D均与依法治国有关,但它们分别是依法治国的某一方面。选项A是依法治国的内容,D是实质。只有C最符合题目要求。 7.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24页知识点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解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总方针,选项A.B.C也是建设法治国家所要求的,但不是基本要求。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BC [考点点拨]对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19页知识点一、1.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解析]无产阶级专政是一个表明国家本质的概念。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有着中国的特色:第一,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并且在一定历史时期还有民族资产阶级。第二,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第三,人民民主专政符合我国国情,在概念的表述上也有它突出的优点。因此ABC入选。 2.AB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19页知识点一、1.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体现内容。一定的阶级本质的国家必然要求某种政权组织形式与之相适应,没有适当的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的本质和力量便不能充分表现出来。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也即国家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也是政权组织形式,或根本的政治制度。故ABD正确。 3.AB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20页知识点一、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因为它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与我国的国家性质相适应,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它从根本上体现了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在全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首要地位;它在制定国家各种制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充分反映我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全部面貌。因此A.B.C都是正确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但它不是政权机关组织形式,也不能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因此D项是本题的干扰项。 4.ACD [考点点拨]本题通过对人民政协具体职能的考查,了解考生对人民政协性质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21页知识点一、3.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民主监督的主要内容是指对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对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但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人民政协不能对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工作监督。本题虽然直接考查的是政协民主监督的内容,但实际上涉及到人民政协与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等更广泛的问题,所以有相当的难度。 5.AB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的特点。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21页知识点一、3.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以及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因此A、B、D是正确项。国家结构中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政治协商会议不是政权组织,因此C是干扰项。 6.ABCD [考点点拨]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制度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21页知识点一、3.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根本不同于资产阶级国家的多党制、两党制。它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原则。历史表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实践上是行之有效的。 7.AB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我国民主党派参政作用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21页知识点一、3.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解析]题中四个被选项,唯有第三个选项C,说民主党派参政成为执政党之一,是不对的,其他都是正确的,因为在我国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而不是执政党,也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而是友党。 8.ABCD [考点点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22页知识点一、4.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加强民族团结,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途径。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制度,有利于保障各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调动全国各民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和发展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9.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有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22页知识点二、1.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解析]邓小平始终把民主政治建设同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外在物。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使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符合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保证各项成果真正属于人民,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巩固、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对敌对分子实行有效的专政,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民主政治建设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10.ABC [考点点拨]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23页知识点二、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 [解析]由于我国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所以其艰巨性和长期性不可低估,其原因是:第一,我国还没有根本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更不具备高度民主所需要的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第二,封建意识残余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长期存在。第三,认清在我国具体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规律,要有一个过程,因此ABC入选。 11.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依法治国的意义。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24页知识点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解析]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实行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选项ABCD均为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
|
|
20楼#
发布于:2010-08-29 14:43
三、辨析题
1.[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20-211页知识点一、2.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要点]任何国家的民主,都要受到那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制度的制约。我们的民主不是抽象的民主,而是具体的民主;不是照搬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而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我国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和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人们可以统一行使自己的国家权力,我们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只能实行“议行合一”的民主集中制。我国立法、行政、司法也有必要的分工,也分设了三种机关各司其职,三权之中立法权居首位,行政、司法均从属于它。在国家机构体系中,掌握立法权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居最高地位。我国正是通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来体现国家权力的统一,保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考点点拨]此题考查关于文化教育事业对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意义的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23页知识点二、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 [答案要点]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广泛的、全面的民主。因此,公民的政治权利是不受教育程度限制的。列宁的话是说,文盲由于自身文化条件限制不能真实有效地参与政治活动。落后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体公民的文化素质,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统一起来。 3.[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21页知识点一、3.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要点](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建国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建立全国政权方面起过重要作用,具有政权性质,但它是过渡性质的机关,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这种职能立即中止。 (3)人民政协按其性质不同于国家权力机关,不具有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力与职能。但是它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实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合作共事的重要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一般的人民团体。 4.[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依法治国。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24页知识点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答案要点](1)我国立法体制和法律体系有不同层次。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制定法律,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国务院各部委和省级政府制定规章。 (2)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法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不仅要加强立法,而且还要加强对执法的监督。政府机关必须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必须公正司法。执法主体、行政主体,都必须首先依法规范自己的行动,接受各方面的监督。所以,认为依法治国就是国家立法是不全面,不正确的。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群众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不仅要学法、知法、守法、树立法制观念,而且要运用法律武器,监督国家机关和任何个人依法办事,对一切违法行为进行斗争,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所以,认为依法治国就是公民守法,也是不完全、不正确的。 四、分析题 1.[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步性。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22页知识点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答案要点](1)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继承了毛泽东高度重视民主的思想,肯定了民主同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另一方面,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邓小平又发展了毛泽东关于民主的思想,提出了把民主同法制结合起来的观点。这是我们党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问题认识上的一大突破。只有使社会主义民主形成、上升为法律,并使这种法律和制度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性,社会主义民主才能获得切实保障。 (2)与以前相比,我们依法治国的目标更加明确,依法治国的措施更具体和具有可行性,并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更为可贵的是,提出了要依法行政,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党员和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更要遵守法律,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
|
|
21楼#
发布于:2010-08-29 14:43
第九章红宝书配套习题
一、 单选题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A.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 B.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D.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和吸收各国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 2.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A.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一样 B.社会意识的形式不同 C.治理国家的效果不一样 D.社会控制和国家治理的方式不同 3.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 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发展教育和科学 C.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4.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 A.诚实守信B.为人民服务 C.拾金不昧D.爱国主义 5.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的方向是 A.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B.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C.为党的工作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 D.为政治稳定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 6.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 A.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B.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与发展的根本要求 D.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要求 7.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是 A.二者相互矛盾不可兼得 B.二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C.前者取决于后者 D.后者取决于前者 二、不定项选择题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表现为 A.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B.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C.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D.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2.社会主义要大力建设精神文明,现阶段的重点是 A.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B.培育“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 C.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D.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3.现阶段,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搞好。其中二者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有 A.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B.精神文明是基础,对物质文明起最终的决定作用 C.物质文明是基础,对精神文明起最终的决定作用 D.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起巨大的反作用 4.我们党目前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其中包括 A.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 B.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 C.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D.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 A.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B.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 C.规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 D.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部内涵 6.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主要包括 A.理想建设B.道德建设 C.纪律建设D.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7.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中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指 A.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 B.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C.努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8.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是 A.要在经济上努力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B.要在政治上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实现人民的愿望和利益 C.要在文化上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 D.要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协调统一起来,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使人们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三、辨析题 1.“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2.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产生了消极影响。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等价交换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 四、分析题 1.“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成为党在新时期的指导思想。试述党在新时期应该怎样更好的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
|
|
22楼#
发布于:2010-08-29 14:43
答案、解析与内容链接
一、单选题 1.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27页知识点二、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 [解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保证,我们国家在抓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要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二者不可偏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因此,本题正确选项是C,而选项A、B、D三项是干扰项,它们讲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方针等。 2.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区别。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26页知识点一、3.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解析]我国目前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治和德治并重,但二者也是有着区别的。选项A、B、C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相对于治国方略而言,最主要的还是方式、手段的不同。 3.A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的确认和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27页知识点二、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 [解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就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A项),而“发展教育和科学”(B项)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C项)是文化建设的条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D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政策。所以只有A选项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的选项。 4.B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28页知识点二、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解析]任何社会的道德都是由该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并为该经济基础服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上,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应该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 5.A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29页知识点二、3.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解析]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两为”方向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双百”方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表现,是社会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的根本区别所在。 6.B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发展的本质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30页知识点三、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人在进行社会活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自身也不断地得到发展。而人自身的发展又是推动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基础条件。所以,从动态发展的过程来看,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推动、互为条件的关系,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又由于人是主体,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最终体现为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的要求。 7.B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的发展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30页知识点三、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解析]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选项B正确。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B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25页知识点一、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 [解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表现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精神文明搞好了,也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D是干扰项,因为制度、组织保证已超出精神文明建设的范围。所以,正确选项是ABC。 2.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27页知识点二、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 [解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许多内容,其中主要内容或重点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题中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B项的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A项的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核心,这样选项A、B都不符合题意,需要排除,只有选项C、D是正确的选项。 3.A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26页知识点一、3.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解析]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连,不可分割,二者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互相促进,不可偏废。选项B、C是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的错误认识,为干扰项。 4.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两手抓”。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26页知识点一、3.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解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不同时期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思想,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切实的指导意义。选项A、B、C、D均为“两手抓”主张。 5.AB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马克思主义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27页知识点二、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 [解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四个选项中A、B、C是正确项。A项讲的是马克思主义学说本身,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对指导人类社会包括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B、C项直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即决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与方向。D项是干扰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思想道德和教育科学文化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但它本身不可能是精神文明的全部内涵。考生往往漏选了C项,或者多选了D项,把精神文明建设与马克思主义等同起来。 6.AB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28页知识点二、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解析]思想道德建设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主要包括理论建设、理想建设、道德建设和纪律建设。 7.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先进文化。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28页知识点二、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解析]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党的“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前进方向正是ABCD说中的内容。 8.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30页知识点三、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解析]江泽民在“5•31”讲话中,就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问题,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人与自然等方面做了深刻论述,选项A.B.C.D均符合题意,为正确答案。 |
|
|
23楼#
发布于:2010-08-29 14:43
三、辨析题
1.[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26页知识点一、3.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答案要点](1)这句古汉语的意思是:只要米仓充实,衣食丰足,人们物质生活好了,就会讲究礼节,知道荣辱,重视精神道德。 (2)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它说明精神文明是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的。但是,有了一定的物质文明并不意味着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这就是说,无论从社会或者是从个人来说,物质生活好了,如果不抓精神生活、社会风气,它不会自然而然就好起来的。 (3)当前在改革开放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同时也要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2.[考点点拨]此题考查对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26页知识点一、3.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答案要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有利于提高广大群众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因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3.[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市场经济中等价交换原则的理解和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26页知识点一、3.正确认识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 [答案要点]等价交换是市场经济活动中普遍遵循的原则,但不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道德是经济、政治的反映,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也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因此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只能是为人民服务。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要提倡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防止把商品交换原则引入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之中。 四、分析题 1.[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29页知识点二、3.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答案要点](1)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是党凝聚力的表现。 (2)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代表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克服了资本主义文化的弊端与缺陷,吸收了符合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文化成果,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以及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的协调一致为目标,从本质上比资本主义文化更先进、更优越。 (3)建设先进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坚持马列主义指导并且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努力吸收中外文化的优秀文明成果,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
|
|
24楼#
发布于:2010-08-29 14:43
第十章红宝书配套习题
本章配套习题 一、单选题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从解决哪个地区问题开始的 A.台湾B.香港 C.澳门D.香港和澳门 2.我国目前在对待统一问题上使用的是“一国两制”的政策,但它不会改变我国人民民主的国家性质,这是因为 A.特别行政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B.特别行政区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行政区域 C.两种制度地位不同,社会主义制度是主体 D.特别行政区享有内地一般地方行政区所没有的高度自治权 3.中国政府主张“一国两制”和平统一台湾,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原因是 A.以武力使台湾统一 B.准备最后用武力解放台湾 C.对付台湾人民的 D.对付台独和某些外国势力把台湾从祖国大陆分裂出去的图谋 4.“一国两制”的前提是 A.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B.港、澳、台实行高度自治 C.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D.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一国两制”由我国首次提出并付诸实践,这一制度的重大历史意义有 A.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原理 B.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C.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来处理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 D.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出发,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途径和模式 2.在“一国两制”中,两种制度的关系是 A.不分主次、共同发展B.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主体 C.长期共存和平共处D.相互支援 3.我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后,对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在政治和法律方面享有的自治权包括 A.独立的外交权 B.行政管理权 C.立法权 D.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4.中国政府目前对待台湾问题的立场有 A.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B.我国对台湾的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绝不允许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改变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 C.台湾问题同香港、澳门问题一样是殖民主义侵略遗留问题 D.努力用和平方式实现,但不能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三、辨析题 1.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就应该放弃使用武力,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就不会有和平解决。 四、分析题 1.材料1 台湾的李登辉总统9日在接受德国电视台采访时,就中国和台湾现在的关系明确地说:“是国与国的关系,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李登辉总统迄今对中台关系用过“是两个对等的政治实体”、“分治的现实”的措施,而表明“是国与国的关系”的认识则是第一次。可以认为,以往用的“政治实体”和“分治”的措辞太暧昧,外国很难理解,所以进一步表明了明确的认识。 《读者新闻》7月11日报道 材料2 2002年8月3日,陈水扁在“总统府”以视讯方式向在日本东京召开的“世界台湾同乡联合会”第29届年会上称“台湾不是人家的一部分,不是人家的地方政府或一省,也不能成为第二个香港或澳门,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台湾与对岸是一边一国……公投是基本人权,大家应认真思考公民投票立法的重要性与急迫性。我们要坚持走自己的路,最后替台湾走出一条民主自由的路”。 材料3 最近,李登辉公然将两岸关系说成是“国与国关系”,这是他在分裂国家的道路上走出的十分危险的一步,是对国际社会公认的一个中国原则的严重挑衅,进一步暴露了他蓄意分裂中国领土和主权,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本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绝对不容分割。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自然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我们一直在积极促进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交流,争取两岸直接“三通”,推动两岸进行政治谈判。但是,在台湾问题上,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原因很清楚,台湾岛内和国际上都有一股企图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的势力。如果出现搞“台湾独立”和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的情况,我们决不会坐视不管。 摘自《人民日报》1999年7月19日 《江泽民重申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严正立场》 问题: (1)结合材料1、2,请说明台湾当局在祖国统一问题上的立场。 (2)结合材料3,请说明我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的可能性。 2.材料1 针对如果中国要解决台湾问题,某国就要用武力干预这一说法,朱镕基说,克林顿总统在霸普金斯大学演讲时说了一句话:“必须要实现海峡两岸由威胁转成对话这样一种转变。”朱镕基用英语说:“我觉得这句话应改两个字,使这句话成为‘必须要实现太平洋两岸由威胁转成对话这样一种转变’。” ——中新社北京电 材料2 尽管美国当前对台政策正在调整,但它难以改变美国目前政府的基本对台方针,即“一个中国”的原则政策。在保持海峡两岸稳定方面,中美两国尽管目的不同,但存在着有限的利益重叠,考虑到国家的整体利益,美国不会走极端,不会因台湾而根本牺牲中美关系的大局。美国为了台湾不惜与中国大陆全面开战的决心未下。“台湾牌”并不是那么好玩的。 ——《北京青年报》 材料3 台湾领导人上台来,明里暗里搞“台独”,已经把台湾带入了危险的边缘。祖国大陆一再重申将继续按照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江泽民主席的“八项主张”,并以最大的诚意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与此同时坚持反对“台独”、反对分裂。不接受一个中国的原则,两岸对话商谈就没有了基础,两岸关系不可能缓和、改善,只会蕴积新的冲突和危机。 ——《人民日报》 请回答: (1)分析材料1,如何理解朱镕基总理在演讲时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必须要实现“太平洋两岸由威胁转成对话”这样一种转变? (2)分析材料2.3,结合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态度说明美国为什么不会走极端。 (3)结合材料,简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
|
|
25楼#
发布于:2010-08-29 14:44
答案、解析与内容链接
一、单选题 1.A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一国两制”提出的时间问题。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31页知识点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发展 [解析]“一国两制”构想是党和国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制定的一项战略方针,是邓小平同志集中全党智慧提出的一项战略构想。它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发展起来的。“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提出来的,后来这一构想却首先实际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1982年中国政府提出按“一国两制”方针收回香港,从而为顺利实现香港回归开辟了道路。所以A项是本题正确选项。 2.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一国两制”的主体。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32页知识点二、“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内涵 [解析]“两种制度”是说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实行“两种制度”不会改变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两种制度地位作用不同,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陆地区是国家的主体,起着决定作用。所以C正确。 3.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不放弃使用武力”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32页知识点二、“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内涵 [解析]如果台湾当局接受“一个中国”的原则,祖国统一就是海峡两岸共同谈判协调的一个和平进程。中国政府历来强调,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绝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主要是对付台独和外国势力把台湾从中国大陆分裂出去的图谋。 4.A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一国两制”问题的理解和知识再现能力。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32页知识点二、“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内涵 [解析]我国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原则是“一国两制”,它的前提是什么?题干列出的四个答案中,B.C.D三项都讲的是“一国两制”的内容,只有A项“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讲的是前提。少数考生可能会选择B,认为高度自治是前提,这说明考生对概念理解不清,或不明白“前提”的含义。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一国两制的历史意义。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33页知识点三、1.香港、澳门回归对祖国统一大业的意义 [解析]一国两制的构想允许在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内有两个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长期并存,突破了在一个国家内部只能允许一种社会制度及其相应的政权组织形式,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本来是用来解决国际间的问题的,现在把它用来处理一个国家的内政问题,这是一个创造,坚持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为解决世界性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所以,应该全选。 2.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一国两制”中的“两制”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32页知识点二、“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内涵 [解析]在“一国两制”中,构想是这样的:在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长期并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但二者在一个国家内部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是有主有次的。 3.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特别行政区的自治权。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32页知识点二、“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内涵 [解析]特别行政区的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保持财政独立;自行制定适合于香港的经济、贸易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政策。还可以继续保持香港自由港和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继续同各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有关的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经济关系。故选项BCD是正确的;外交属于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事,不包括在内,是本题的干扰项。 4.AB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33页知识点三、2.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纲领 [解析]我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是明确的,一贯的,即选项ABD所包含的内容。选项C的说法是错误的,台湾是中国内战的产物,是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不同于香港、澳门问题。 三、辨析题 1.[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我国政府对祖国统一问题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32页知识点二、“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内涵 [答案要点]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中国党和政府始终保持和平统一的方针,但同时也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是一个战略问题。 (1)在祖国统一问题上,始终存在着和平方式与非和平方式两种可能性。古往今来的国家统一,大都以武力统一,即使是和平统一,也无不以武力统一为后盾。 (2)能否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一方,中国政府一旦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分裂祖国的台独势力就可能任其自流,为所欲为,外国势力也可能会为所欲为地染指台湾问题。 (3)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绝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台独势力分裂中国或者长期以拖拒统的意图。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题目的观点是错误的。 四、分析题 1.[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大陆与台湾当局对中国统一问题的态度。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33页知识点三、2.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纲领 [答案要点](1)台湾当局一直不承认其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直企图谋取独立的地位,从上届总统李登辉到现任总统陈水扁都对大陆持敌对态度。这实际上是否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2)中国政府的基本立场是: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不能允许有什么“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坚决反对“台湾独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我们主张并一贯致力于和平统一,但同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3)“一国两制”的构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坚持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原则问题,是丝毫不能动摇和改变的。同时,充分考虑到台湾的历史与现状,考虑到当地同胞及各方面人士的意愿,考虑到实现祖国统一的现实可能性,允许两种制度并存,台湾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找到了有关各方面都能接受的方案。这又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实践已经证明,“一国两制”是最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最佳途径。 2.[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台湾问题的认识,以及对解决台湾问题途径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33页知识点三、2.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纲领 [答案要点](1)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关键的问题。美国的干涉是造成台湾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重要原因,美国对解决台湾问题负有重要责任。所以,只有实现中美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由威胁转成对话,美国不干预中国内政,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才能更加顺利地实现。 (2)美国政府为控制台湾,不希望海峡两岸尽快实现和平统一,但在台湾问题上也不会铤而走险。这是因为:第一,中国是一个大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在世界事务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和发言权;第二,中国拥有核武器。若美国以武力介入台湾问题,将会为此付出最昂贵的代价;第三,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诚意和务实而灵活的政策,得到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3)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台湾人民是炎黄子孙的一部分,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是所有华人的共同愿望。 实现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对两岸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这将大大有利于台湾地区的长期稳定与经济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台湾问题的解决将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发展;增强炎黄子孙的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
|
26楼#
发布于:2010-08-29 14:44
第11章红宝书配套习题
本章配套习题 一、单选题 1.我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是 A.坚持独立自主 B.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D.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团结与合作 2.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是 A.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B.独立自主 C.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D.增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 3.中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是 A.加强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合作 B.加强对话,反对对抗 C.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D.独立自主 4.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用于处理 A.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B.同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 C.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D.同一切国家的关系 二、不定项选择题 1.当今世界的主题是 A.人口问题 B.发展问题 C.环境问题 D.和平问题 2.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天下仍不太平。这是因为 A.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仍然存在 B.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引发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 C.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人权”等问题干涉他国内政的现象还很严重 D.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3.我国在外交政策中坚持独立自主,主要体现在 A.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B.真正不结盟 C.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D.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4.我国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的基本政策主要是 A.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与国之间存在的分歧和争端 C.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D.以搁置主权,共同开发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领土争端 三、辨析题 1.时代主题有时是和平与发展,有时是战争与革命。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只适用于解决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不适用于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四、分析题 1.2003年3月末,美、英两国以伊拉克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绕开联合国,公然对主权国家伊拉克发动军事打击,使国际政治格局再一次受到挑衅。试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并指出解决的办法。 |
|
|
27楼#
发布于:2010-08-29 14:44
答案、解析与内容链接
一、单选题 1.C [考点点拨]考查的是我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35页知识点二、1.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根本原则 [解析]A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B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C是我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D是我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做此题关键是区分开这些基本点。由上可知,本题正确答案为C。 2.A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35页知识点二、1.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根本原则 [解析]A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B项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C项是干扰项。D项增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工作的立足点。 3.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35页知识点二、1.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根本原则 [解析]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和合作是我国对外工作的立足点。这需要强行记忆。选项D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A.B为干扰项,只有C为正确选项。 4.B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内容。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36页知识点二、2.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关系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现代国际关系的普遍原则。1953年12月31日,中国总理周恩来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的谈话中,首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设想。当时,中国政府本着和平外交政策,着眼发展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加强团结,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与新老殖民主义的侵略政策。并认为他们不仅适用于亚洲新近独立的国家,也适用于世界一切国家的相互关系之中。本题B项是正确选项。 二、不定项选择题 1.B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34页知识点一、1.邓小平对当今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 [解析]正确把握国际形势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是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人口和环境问题虽然也是当今世界的重要问题,但还未成为主题。因此选项BD为正确答案。 2.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34页知识点一、1.邓小平对当今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 [解析]“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是邓小平同志对当今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这两大主题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这是因为世界和平和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障碍,主要就是题中所给出的A、B、C、D四大因素。所以正确选项是ABCD。 3.AB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的独立自主政策。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35页知识点二、1.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根本原则 [解析]我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允许任何国家插手中国的内政,坚决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真正的不结盟,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选项D也是我国的对外政策,但不是独立自主的表现。 4.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基本政策。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36页知识点二、2.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关系 [解析]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最好的方式,只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才能促进世界持久和平和人类共同繁荣,我们主张从国际关系的大局出发,用和平手段,通过对话来解决各种争端,一时解决不了的,可以暂时搁置,求同存异。因此正确答案为ABCD。 三、辨析题 1.[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34页知识点一、1.邓小平对当今时代特征的科学判断 [答案要点]从上世纪初到70年代,以战争与革命相交织的时代主题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在这一期间,资本主义世界充满了激烈的对抗和争斗,由此引发两次世界大战。战争推动了世界革命形势的发展,并实现了社会主义在一国的突破和多国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政治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阵营对峙的格局。但从70年代开始,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开始趋向缓和,整个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国际间出现了相对和平的发展趋势。 面对世界经济与政治发生的重大变化,邓小平敏锐的觉察到和平与发展问题超越了战争与革命,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战争与革命虽然在局部地区和一定时间内会仍然存在,并有可能激化,但它已经不是时代的主题。 2.[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36页知识点二、2.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关系 [答案要点](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一切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它们又是各自独立的主权国家,有着各自的特殊利益,因此,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应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四、分析题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把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36页知识点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答案要点](1)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和平和发展的主要障碍。冷战已经结束,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是威胁世界和平和妨碍发展的主要根源。一些西方国家坚持要把它们的政治经济制度和价值观强加于别国,利用“人权”等问题干涉他国内政的现象还很严重。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并没有改变,还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世界各国人民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美英两国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即是最明显的一例,就是公然的侵略行为,给国际政治格局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影响。 (2)基于上述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不利的诸多因素,我们要坚决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反对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体说来,第一,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坚持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世界各国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家关系,发展外交关系和经济文化关系。第二,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国与国之间存在的分歧和争端。应当从稳定国际关系的大局出发,用和平手段,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各种分歧和争端,坚决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恃强凌弱,侵略、欺负和颠覆别的国家。第三,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当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准则建立国际新秩序,核心是不干涉别国的内政,尊重和维护世界各国的主权独立和国家利益,建立民主、平等、合理、公正的新型国际关系,以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人类共同繁荣。 |
|
|
28楼#
发布于:2010-08-29 14:44
第12章红宝书配套习题
一、单选题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是 A.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B.全心全意依靠中国共产党 C.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为主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D.依靠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 2.总结党成立以来八十多年的历史,我们得出的最基本的经验是 A.必须始终紧紧依靠群众 B.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C.必须始终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3.中国共产党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是有区别的,其本质区别在于 A.坚持“三个代表” B.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D.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这种地位是由 A.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决定的 B.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决定的 C.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 D.党的纲领和章程决定的 5.新时期党风建设的重点是 A.坚持从严治党B.发扬党内民主 C.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D.保持党的先进性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对工人阶级的地位认识正确的有 A.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领导阶级 B.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国企改革的主要对象 D.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2.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下列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正确的有 A.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B.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C.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D.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南,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为最终目的 3.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对我国各项事业的领导主要包括 A.思想领导 B.政治领导 C.文化领导 D.组织领导 4.党的建设是新的伟大工程,实施这项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切实加强党的 A.组织建设 B.作风建设 C.思想建设 D.文化建设 三、辨析题 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脑力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增加,工人阶级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变化。 2.近年来,党内的腐败现象越来越严重,涉及金钱数额越来越大,涉及官员级别越来越高,党风问题已成为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四、分析题 1.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2.江泽民同志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发展大国,要把十二多亿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前进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否则,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四分五裂,不仅现代化实现不了,而且必然陷入混乱的深渊。这是总结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历程得出的结论,也是分析许多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得出的结论。” 根据上述科学论断试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3.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出席了广东茂名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会议之后,2月21日至25日在广东考察工作,围绕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和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这两个题目进行调研。他强调,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状况和战斗力、领导水平。 材料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更好地代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要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紧密结合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最新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的实际,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紧密结合我们党员干部队伍发生的重大变化,来深入思考这个重大问题。 材料3 江泽民指出,我们党的党员已经达到6000多万,这么大的一支队伍,要管理好不容易。现在党的建设同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地方还相当不少,党内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存在的不符合甚至违背党和人民利益的问题也相当不少,需要研究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不少。各级党委都要根据当地党的建设的实际情况,确定一批关系党建工作全局的重要题目,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并制定加强工作的措施,把党建工作扎扎实实地推向前进。 材料4: 经济发展了,生活条件好了,领导干部仍然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所有领导干部都要珍惜邓小平同志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珍惜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赢得的历史荣誉,堂堂正正地做人,老老实实地工作,终生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和大力发扬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所有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思想上必须十分明确,当干部,当领导,都是要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工作的,都要时刻准备着为党和人民牺牲与贡献自己的一切。共产党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忠心耿耿、任劳任怨地为党和人民而工作而奋斗,有了这种精神,就一定能够在工作中作出成绩。 材料5 江泽民强调,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和管理,德治和法治,必须双管齐下。教育抓好了,德治加强了,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提高了,就可以有力地防范和减少违法乱纪问题的发生。管理抓好了,法治加强了,就可以堵塞引发违法犯罪的漏洞,依照法纪惩处违法乱纪分子,对广大干部和群众又可以起到警戒和教育作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试述当前为何要加强党的建设。 (2)根据材料2,如何理解“三个代表”? (3)根据材料3,怎样把从严治党全面贯彻于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 (4)根据材料4,试述当前为何要加强党的领导干部建设? (5)根据材料l.2.3.4.5,学习“三个代表”有何重要意义? |
|
|
29楼#
发布于:2010-08-29 14:45
答案、解析与内容链接
一、单选题 1.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37页知识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解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因此,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依靠力量。选项C是最标准的表述。 2.B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党的最基本的经验。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41页知识点三、2.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 [解析]必须始终紧紧依靠群众;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必须始终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也是我们得出的历史结论,但是这些都是和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分不开的,后者是大的方向。因此,答案为B。 3.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共产党同其他剥削阶级政党的区别。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41页知识点三、2.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 [解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4.A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39页知识点二、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 [解析]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和中国人民长期选择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也是由它的性质、宗旨以及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与作风所决定的。但最根本的,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的性质决定的。 5.A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从严治党的重要性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40页知识点三、1.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解析]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坚持开展反腐败斗争,从严治党是新时期党风建设的重点。十五大指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是坚持从严治党,本题应选择A。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B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工人阶级地位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37页知识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解析]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它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工人阶级在国企改革中既是对象又是动力,而且主要是动力,所以C项不准确,不选。 2.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39页知识点二、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解析]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惟一宗旨。选项ABCD均为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认识,均为正确选项。 3.AB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党的领导。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39页知识点二、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 [解析]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文化中属于意识形态的内容,包括在党的思想领导功能中;文化中属于具体文化生活的内容也不是党的直接领导的因素。因此,答案为ABD。 4.AB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党的建设。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41页知识点三、2.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 [解析]党的十五大报告把加强党的建设看做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要求全党群策群力,胜利完成。要使中国共产党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为此,全党要按照新的伟大工程的目标,从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三、辨析题 1.[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了考生对改革开放以后,工人阶级队伍的变化对工人阶级地位的影响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37页知识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答案要点](1)新时期我国工人阶级的状况确实发生了重大变化,但这种变化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和历史地位。 (2)工人阶级始终是同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活动中的脑力劳动大大增加,但这只是劳动方式的改变,并没有改变工人阶级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把科学技术变成现实生产力,必须通过实际的生产过程,通过工人的劳动。自动化是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的贡献,但自动化仍然需要人去操作。 (3)还要看到,知识分子包括掌握现代先进科技的知识分子,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知识分子在工人阶级中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这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增强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2.[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党的建设问题。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41页知识点三、2.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1)党风问题是关系执政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党风建设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2)党风是党的性质的具体体现,党风反映党的宗旨;良好的党风是党的正确路线、方针得以顺利贯彻执行的根本保证。 (3)加强党风建设,必须对党风的现状有正确的估计,不能因党内有某些消极腐败现象而看不到党的主流是好的,更不能因党的主流是好的就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掉以轻心。 (4)加强党风建设必须从严治党。 (5)加强党风建设,必须建立、健全一套拒腐防变的制度和党内外的监督机制。 四、分析题 1.[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阶层的正确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37页知识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答案要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而且,许多人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流动频繁,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这种变化还会继续下去。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他们中间的多数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们中间的大部分人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 2.[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包括: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40页知识点三、1.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答案要点](l)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由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和历史任务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近代以来中国发展的历程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这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中得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 (3)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才能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4)“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江泽民同志对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和历史任务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5)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坚持党的领导胜利完成党肩负的重大历史任务,就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是因为“三个代表”的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保证。 3.[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在新的历史时期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240页知识点三、1.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答案要点](1)这是因为,在新时期,尤其是在世纪之交,我们党正面临着巨大的新考验。第一,世界发生大转折,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国家能否抓住机遇,经受住挑战,归根到底取决于党的建设,取决于按照什么样的思路来进一步把党建设好。第二,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这更是对我们党的严重考验。就国内来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社会范围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日趋多样化,对我们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和众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第三,我们党正进入整体性新老交替的重要时刻。在这种情况下,从严治党,进一步全面提高全党特别是党的干部队伍的素质,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正是针对这个根本性问题,做出了最集中最概括的科学回答。 (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3)首先,要切实运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这是从严治党的首要条件。第二,要充分发挥对我们党长期有效的传统治党手段的作用。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积累了党的建设的丰富经验。第三,要根据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规律和要求来治党。对共产党来说,这个问题尤为重要。因为在这方面,我们的经验是欠缺的。必须努力探索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要求的新机制和新方法。第四,要把制度治党作为从严治党的落脚点。治党必须从严,就是坚持制度治党。第五,要根据形势的需要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从严治党。在当前,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是党的作风和腐败问题,从严治党应着重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4)第一,党的干部是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和政策的决定因素。第二,党的干部是完成党的各项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第三,党的干部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5)学习“三个代表”的意义非常重大。“三个代表”以高度精练的表述,从根本上进一步回答了在充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我们中国共产党要把自己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正如江泽民同志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工作时指出的,“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能否始终坚持“三个代表”,关系到我们党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和面貌出现于新世纪,并从而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这是一个纲领性的重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新发展。 |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