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15楼#
发布于:2010-08-29 14:05
第五章红宝书配套习题
一、单选题 1.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人类A.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范畴 B.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能力的范畴 C.利用、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 D.进行政治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 2.“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3.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B.劳动工具 C.科学技术D.管理方式 4.“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有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国家的目的是利用社会力量去谋求社会的福利。”这段话 A.指明了国家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的界限 B.确认了国家是具有强制力的机构 C.承认国家是个历史范围 D.抹煞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5.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在于 A.前者反映社会存在,后者不反映社会存在 B.前者只反映社会现象,后者只反映自然现象 C.前者反映经济基础,后者不反映经济基础 D.前者具有稳定的形式,后者没有稳定的形式 6.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核心作用的是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规范 C.文学艺术 D.哲学思想 7.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科学文化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D.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 8.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9.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传统意识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 10.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11. 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的本质区别在于: A. 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B. 意识形态具有历史性 C. 意识形态具有能动性D. 意识形态具有逻辑性 二、不定项选择题 1.面临环境被污染,人类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这是因为 A.地理环境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 B.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 C.地理环境能决定社会的性质,社会发展的方向 D.地理环境通过物质生产制约社会发展 2.人口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 A.一定数量的人口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活动的承担者 C.人口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D.人口的作用受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3.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D.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4.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不同点是 A.自然规律是由客观物质和力量决定的,社会规律是由人们的思想动机决定的 B.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C.自然规律是自发实现的,社会规律要通过人们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实现 D.自然规律存在于自然界,社会规律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人类社会之后才产生的,它存在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 5.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表现是 A.生产方式是生活资料的谋取方式 B.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C.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6.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 A.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B.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C.它决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D.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7.生产关系和阶级的关系是 A.生产关系是阶级划分和阶级结构的基础 B.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关系产生的直接原因 C.生产关系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在阶级社会主要是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对立关系 D.生产关系体现着阶级关系 8.下列各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有 A. 思维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B.艺术、法律、政治思想 C.小说、诗歌、戏剧 D.哲学、道德、宗教 9.以下哪些观点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B.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或迟或早必然要相应变化 C.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D.在阶级社会中,同社会经济基础相联系的那部分社会意识形式具有阶级性 10.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表现在 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 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 B. 社会意识的发展归根到底由社会存在的发展所决定 C.在阶级社会中,社会意识形态是阶级利益的反映,具有阶级性 D.不同的意识形态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地位 11.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法国在哲学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D.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12.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有 A.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 B. 社会意识有根本不同于社会存在的独立的历史 C. 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D.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其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1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表现在 A.促进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B.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C.引导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 D.创造先进的生产力,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 |
|
|
16楼#
发布于:2010-08-29 14:06
三、辨析题
1.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2.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3.国家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 4.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指导思想必然是多元的。 5.“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6.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 四、分析题 1.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这一原理对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2.试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原理,并说明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试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文化的本质和功能的基本观点,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4.党的十六大发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号召,并指明了前进的正确道路。这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请分析三大文明提出的哲学依据以及三大文明之间的关系。 5.材料1 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而耕地只占世界耕地的7%,从1980年到1996年,粮食产量增长23%。近几年每年净减少耕地面积在300万亩至500万亩左右。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3;过去10年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15.9%;由于过度采伐,现有森林覆盖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3.4%;由于水资源短缺,部分城市缺水严重。在全国500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大城市缺水,其中4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又存在着大量的使用浪费,而且对资源的再生利用不重视,废钢铁废金属回收利用率只有30%,大大低于经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材料2 社会是人的社会,历史是人的历史。我国人口众多、底子薄,人均自然资源还达不到世界的平均水平......人口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必须大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1,说明历史唯物论关于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 (2) 根据材料2,说明历史唯物论关于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原理? (3)综合材料1.2,说明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什么样的战略? 答案、解析与内容链接 一、单选题 1.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生产力科学含义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4页知识点二、1.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及特点 [解析]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与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满足社会需要并与之相协调发展的客观物质力量,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C项符合题意。 2.A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4页知识点二、1.生产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及特点 [解析]这是马克思的一个论断。这个论断不是讲B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不是讲C项“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顺序性”,更不是说D项“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而是在谈生产工具的重要作用。生产工具不仅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还是划分不同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所以,A为正确选项。 3.C [考点点拨]本题考核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及作用。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5页知识点二、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解析]生产力要素分为实体性要素和智能性要素,包含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属于实体性要素。科学技术属于智能性要素,它可以渗透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并引起这些基本要素的变化,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因此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 4.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国家本质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7页知识点三、2.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解析]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其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当然它同时也具有其他如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但仅把国家看作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却抹煞了国家的阶级本质,故本题中的D项准确反映了这句话的含义。 5.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划分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标准的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7页知识点四、1.观念结构的含义和构成 [解析]社会意识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根据社会意识的承担者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根据是否有理论体系划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对社会意识形式又根据是否反映经济基础而划分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二者的原理在于“前者反映经济基础,后者不反映经济基础”。所以选C。 6. A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的核心地位。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7页知识点四、1.观念结构的含义和构成 [解析]四个备选项中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表现形式,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A项“政治法律思想”,因为政治法律思想与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最为密切,是对经济基础的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其他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如B项“道德规范”、C项“文学艺术”和D项“哲学思想”都要通过它才能与经济基础发生作用。故选A。 7.A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意识的本质及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7页知识点四、2.意识形态的本质,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解析]该题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很熟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但具体回答社会意识主要是对社会存在哪些部分内容的反映,则不一定清楚了。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主要是指生产方式,那么,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也主要是指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所以选A。B、C、D三项为迷惑项,应排除。 8. 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的本质。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8页知识点四、3.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解析]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历史观的标准。凡认为社会存在归根到底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认为社会意识归根到底决定社会存在的,则是历史唯心主义。因此D项正确。 9.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特别是在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中的重要决定作用。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3页知识点一、2.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发展的基础 [解析]题干中所提供的四个选项都是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条件,但“根本”条件则是生产方式。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过程。”解答此题如果不抓住题干中的“根本条件”这一关键词,则很难选出正确选项C。 10. A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8页知识点四、3.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解析]在四个选项中,B项“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项“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D项“它具有历史继承性”是社会意识,既包括先进的社会意识也包括落后的社会意识所共同具有的特点,而A项“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是先进的社会意识所独有的特点。也正因为先进的社会意识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从整体上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从以上分析可知应选A。 11.A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新增知识点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7页知识点四、2.意识形态的本质,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解析]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而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不具有阶级性,这是二者的本质差别,故选A。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2页知识点一、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解析]地理环境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它能影响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从而直接影响生产的发展进而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A和D项正确。历史唯物主义承认地理环境的好坏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但它不能决定社会的发展(B项),也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更不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C项)。因此,选AD。 2.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把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2页知识点一、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解析]人口因素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是指生活在特定地域内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们的总和。选项A.B.C都正确说明了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正确答案。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夸大这种作用,把人口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D项正是说明人口因素不起决定作用的,也应该选。所以,四个选项全部符合题意。 3. 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社会实践本质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3页知识点一、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解析]马克思这一著名论断揭示了人的实践活动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首要地位和决定作用、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A.B两项明显是错误选项,应将其排除。只有C和D项才符合题意。只要考生明白实践既不是社会历史的客体,也不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更不是社会历史的本体,该题也就容易了。 4. 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关系。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4页知识点一、4.社会历史是自然历史过程 [解析]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由人们自己创造的,人的自觉活动在社会发展和社会规律实现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社会规律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人类社会之后才产生的,它存在和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并同人的自觉活动相互作用,而自然规律则是自发实现的,它存在于自然界之中,C和D两项正确。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作为规律来说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为此可排除A、B两项。 5. 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即生产方式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3页知识点一、2.社会生产实践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解析]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基础,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物质生活的重要条件,物质生产的具体样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制约整个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决定着社会的性质、社会形态的更替。ABCD都是正确选项。 6. ABD |
|
|
17楼#
发布于:2010-08-29 14:06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5页知识点二、4.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解析]在生产关系之要素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区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基本标志;它决定了人和物在生产中的结合方式;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也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和消费方式。据此分析可知应选ABD。选项C颠倒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应排除。 7.AB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关系和阶级结构。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5页知识点二、4.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解析]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从其实质看,它也是一个经济范畴。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由生产关系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生产关系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在阶级社会中主要是阶级对立关系,由以上分析不难得出A.B和C项都是正确选项。D 项的干扰性较强。 8.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意识形态具体形式的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7页知识点四、1.观念结构的含义和构成 [解析]解答此题应首先明确意识形态是思想上层建筑,是反映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的观点体系,都不同程度的带有阶级性。据此可判定B.C.D三项属于意识形态,为正确选项。A项“思维科学、逻辑学、语言学”是思维科学,它们都没有阶级性,也不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因此,不属于意识形态。 9.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7页知识点四、2.意识形态的本质,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解析]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最根本的分歧。题干中的选项全都是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为正确答案。 10.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之关系的原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7页知识点四、2.意识形态的本质,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解析]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最根本的分歧。此题是个全项选择题,四个备选项已基本说明了该原理。与该原理相关的正确表达还有“社会存在的变化迟早要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本题应选ABCD。 11.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体现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8页知识点四、3.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解析]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意识不一定是最先进的,同样,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意识却不一定是落后的。材料很明显的表明了D项“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也就是说C项“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当然,C、D两项都是B项“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具体表现。所以,选BCD。A项的表述有误,故排除。 12.A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具体表现。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8页知识点四、3.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决定作用前提下的相对独立性,虽然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在变化发展具有不完全的同步性,但却不能为此否认B项“社会意识有根本不同于社会存在的独立的历史”,不管是滞后的还是超前的社会意识归根结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应排除B项。A.C.D三个选项都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为正确答案。 13.AB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用。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9页知识点四、4.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解析]A、B、C三选项都是正确的表述,符合十六大的精神。因此,为正确答案。文化作为观念形态本身不能创造生产力,也不能变革落后的生产关系,故排除D项。 三、辨析题 1.[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7页知识点四、2. 意识形态的本质,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答案要点](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不在于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并不否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例如,黑格尔就认为社会历史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不过他把规律说成绝对观念所固有的。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表现在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上。 (2)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史观则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二者的其他对立和分歧都是由这一根本对立派生和发展而来的。可见,上述命题是不正确的。 2.[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及其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5页知识点二、4.生产关系的本质和内在结构 [答案要点]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它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它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网络是人们的一种交往工具,它会对社会关系产生深刻的影响。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关系可以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多种社会关系,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3.[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国家的本质的理解和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7页知识点三、2.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答案要点](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的主要成分是军队、警察、监狱等组织的实实在在的暴力工具。 (2)国家具有统治和管理两种基本职能,当国家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时,它已经在起着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当国家在管理公共事务时,它失去其阶级统治工具的作用。 (3)国家的管理职能由统治职能决定,管理职能服从统治职能。 (4)国家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不能体现国家阶级统治工具的本质,该命题不妥当。 4.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了考生对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之间关系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7页知识点四、2.意识形态的本质,意识形态的阶级性 [答案要点](1)任何社会的经济、思想意识形态都是丰富多彩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使我们国家出现了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出现了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生活方式、就业方式、活动方式的多样性,出现了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 (2)但是,任何社会的经济思想意识形态都有主导的方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政治上,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属于领导地位;在经济上,公有制占主体地位,这些决定了在思想形态方面,马克思主义必须属于主导地位。 (3)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是辩证观点的统一,我们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观念的多样性,又要坚持指导思想一元性,即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5.[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8页知识点四、3.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答案要点](1)这是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的正确论断。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性。第二,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社会意识形式之间互相影响,相互作用。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2)恩格斯的这个论断主要说明社会意识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从同一时代的不同国家来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并不一定属于时代前列,经济发展水平并不高的国家,其社会意识不一定滞后,有的还超过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 6.[考点点拨]本题考核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9页知识点四、4.文化的本质和功能 [答案要点]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 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文化是人与人之间联系和交流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它具有维护和巩固特定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失去其特有的文化,便意味着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特定符号已经消失,国将不国。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上述说法强调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重大作用,但不能由此把它夸大为“文化决定论”。 |
|
|
18楼#
发布于:2010-08-29 14:06
四、分析题
1.[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容及意义的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5页知识点二、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案要点](1)生产力中包括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进步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 (2)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它可以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直接生产力”。第一,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提高生产技能,会极大地提高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第二,科学技术和劳动资料相结合,就会大幅度地提高工具的效能,可以创造出新的生产工具,就会帮助人们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可以提高劳动对象的质量,可以发展、创造新的劳动对象,使生产力扩大。第四,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管理,使生产运动处于最佳状态,也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发展科学技术也是国际间竞争的需要。科学技术实力已经成为决定国家综合国力强弱和国际地位高低的重要因素。 2.[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的观念形态,以及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等知识点。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7页知识点四、2.意识形态的本质,意识形态的阶级性;第48页知识点四、3.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及其社会功能 [答案要点] (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它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进步;二是落后的或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延缓历史发展的进程。社会意识是观念形态文化的重要内容。 (2)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80年来,我们党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旧文化,从思想精神上极大地解放和激励了广大干部群众,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形成了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 (3)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已居于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要通过完善政策和制度,加强教育和管理,移风易俗,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努力防止和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对人们的侵蚀,逐步缩小和删除它们借以滋生的土壤。 (4)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全党同志必须全面把握两个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在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包括文化的本质和功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9页知识点四、4.文化的本质和功能;第49页知识点四、5.努力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答案要点]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文化的本质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政治和经济决定文化,而文化反过来影响和作用于政治和经济。 (2)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功能。①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具有维护和巩固这种社会制度,调控并保持其正常运转的功能。②文化具有知识传承的功能,以保证下一代人在上一代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③文化对人具有教化功能,人创造文化,文化又塑造人。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为核心任务。但正如我们刚才所分析的那样,一个社会的精神文化对于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有助于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有助于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保障,有助于体现中国现代化所特有的社会主义精神文化风貌。 4.[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运用哲学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9页知识点四、5.努力创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答案要点] 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原理告诉我们,社会结构包括经济基础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精神上层建筑,即物质的、政治的、精神的三大部分,因而相应就有物质、政治、精神三大文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往往是三大文明的发展进步,三大文明既是社会发展的标志,也是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三大文明协调发展,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三大文明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物质文明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前提,政治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保障,而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方向指导和智力支持。三大文明辩证统一的关系和协调发展规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三大文明一起抓。 5.[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42页知识点一、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1)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和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如气候、土壤、山川、河流、矿藏、动植物等资源。它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地理环境的好坏对于劳动生产率、生产力发展速度有重要的影响。地理环境虽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但是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地理环境已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人化自然”,具有社会性,在社会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社会。人类一方面要按照内在需要去改造自然地理环境,另一方面又要防止“生态失调”,这是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材料1说明我国人均耕地少且荒漠化严重,森林覆盖率低且过度采伐,资源相对不足且浪费大,我国的自然资源“生态失调”相当严重。 (2)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是人的社会,历史是人的历史。没有人口的生产,当然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历史。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人口的增长率和人口的分布状况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如果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增长大大超过生产增长率。生产满足不了人口消费和就业的需要,就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上述材料说明人口基数太大,增长过快,人口大大超过生产增长率,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3)我国地理环境“生态失调”问题相当严重,人口问题也相当严重,资源相对不足,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在发展的过程中带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
|
|
19楼#
发布于:2010-08-29 14:07
马哲第六章红宝书配套习题
本章配套习题 一、单选题 1.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规律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阶级斗争规律 2.社会革命最深刻的根源在于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B.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 C.人民群众和各种敌对分子之间的矛盾 D.人口众多和资源贫乏之间的矛盾 3.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4.“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会导致政治革命 5.20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发行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6.在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问题上,宿命论的错误在于 A.否认人的自觉活动,夸大社会规律的必然性 B.否认社会规律的必然性,夸大人的自觉活动 C.否认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 D.承认社会规律的必然性 7.由于社会历史是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着的人创造的,因此 A.社会规律是由人所创造的 B.人们可以改造或消灭社会规律 C.社会发展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 D.人的活动都体现社会规律 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 A. 唯物主义者都承认 B. 只有马克思主义者承认 C. 无神论者都承认 D.某些唯心主义者也承认 二、不定项选择题 1.“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展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 C.无论哪一种社会都不能使生产力充分发展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2.生产关系长久地落后于生产力的增长,必然导致 A. 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 经济建设发展迟缓,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C. 背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D.国民经济不能正常运行 3.判定某种上层建筑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主要是看它 A.是否与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应,是否能帮助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 B.是否能限制与自己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的发展 C.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D.是否能帮助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巩固 4.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的基本内容的有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C.经济基础内部各方面之间的矛盾 D.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 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这两对矛盾 A.制约和决定其他一切社会矛盾 B.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C.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 D.囊括了人类社会一切矛盾 6.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适用于 A.分析一切社会现象 B.分析阶级社会的一切现象 C.分析阶级社会的一切阶级和阶级斗争现象 D.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阶级斗争现象 7.我国的改革也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但不属于社会革命的范畴,因为 A.改革是自觉调节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B.改革不触及生产关系 C.改革只在上层建筑领域中进行 D.改革不是变革现有的根本经济、政治制度 8.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的关系是 A.对科技的使用不当是造成“全球问题”的重要原因 B.科技越发展,“全球问题”越严重 C.科技发展为解决“全球问题”创造了条件 D.要把科技发展同变革、调整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管理、更新观念结合起来,综合解决“全球问题” 9.古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这是 A. 肯定了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B. 肯定了普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C. 重视普通个人创造历史的积极性 D. 说明每个人都要有历史责任 10.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有 A.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 B.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共同创造历史的原理 C.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过程原理 D.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人类认识总规律原理 11.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 A.他们是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策划者、指挥者 B.他们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和完成历史任务的组织者 C.他们是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者 D.他们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 12.下列各条规律中,属于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规律有 A.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B.通过暴力革命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的规律 D.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
|
|
20楼#
发布于:2010-08-29 14:07
三、辨析题
1.上层建筑只要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就能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2.“全球问题”是以天灾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祸。 3. 任何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起作用的。 4.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四、分析题 1.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说:“人类社会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分析说明这一论断的意义。 2.分析下列材料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有哪些启示。 材料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1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我们经历了“六五”的起步,国民经济迅速崛起,全国人民看到改革的光辉前景;我们经历了“七五”的困惑,新旧体制交替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让大家认识到发展改革的艰巨性;我们经历了“八五”期间的调整,改革向纵深发展,经济增长保持强劲势头,人们坚定了改革的信心;我们战胜了“九五”期间的亚洲金融危机,创造了“风景这边独好”的经济发展奇迹。197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3624亿元,2000年达到8.6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我国城镇居民生活开始进入小康水平。 《人民日报》 3.结合实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说明“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4.试述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 5.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说明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的相互关系及重大意义。 6.“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分析这一论断的理论基础及其创造性发展。 |
|
|
21楼#
发布于:2010-08-29 14:07
答案、解析与内容链接
一、单选题 1.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历史地位。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51页知识点一、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 [解析]四个备选项中的规律都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其中A.B.C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即贯穿人类社会始终起作用的规律,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起作用的规律,而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则是C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2. A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社会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52页知识点二、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解析]社会革命指促进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根本转变的社会活动,是先进阶级为改变旧的社会形态而进行的历史行动,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社会革命并不是少数人的心血来潮,也不是人们的任意行动,而是有深刻的物质利益根源,总的来说是社会基本矛盾的激化,具体来说是生产关系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B.C.D三项虽然也可能成为社会革命发生的原因,但却不是最深刻的根源,故不选。 3.B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的知识点是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52页知识点一、4.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 [解析]由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变化和发展,所以当上层建筑与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相适应时,它对社会的发展就是促进作用;相反,当上层建筑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也就是说,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B项“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而A.C.D都是干扰项,应排除。 4.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技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54页知识点二、4.(2)科学技术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解析]这是马克思的一个著名论断。选项A概念不确切,首先科技革命并不直接导致对统治阶级甚至是反动统治阶级的威胁,对于先进的统治阶级更没有这个问题,所以不选。选项B把社会问题简单化了,科技革命不会对社会制度有直接的作用,它的作用要通过复杂的社会过程才会显现出来,故而不选。选项C也不对,因为科技革命对社会的推动作用确实超过一切革命家。选项D正确反映了该论断的含义,科技革命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一影响是多方面的、深远的,它也会导致社会的政治革命。所以选D。 5.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人类的社会活动与自然界的协调关系。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55页知识点二、4.(3)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 [解析]人类的活动要与自然界协调发展。一方面,人类为了生存,必须不断在地球上拓展空间,不断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但另一方面,人类又必须注意保护生态环境,注意维持生态平衡。即要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路。否则,一旦自然界“发怒”,人类便会遭到报复。本题即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6. A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的确认。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55页知识点三、1.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历史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解析]割裂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会犯两种错误:如果夸大人的自觉活动,否认社会规律的必然性就是唯意志论错误;相反如果夸大社会规律的必然性,否认人的自觉活动就是宿命论错误。题中的四个选项A符合题意,为正确选项。B项是唯意志论观点。C项是二元史观观点。D项是一个不完整的错误观点,B.C.D项作为干扰项都应排除。 7.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自觉活动。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55页知识点三、1.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历史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解析]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的,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A项的错误在于社会规律不是由人所创造的,它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B项的错误在于人不能改造或消灭规律,但可以利用规律;D项错误在于并非所有人的活动都体现社会规律。排除掉A.B.D三项,答案选C。 8. B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唯物史观的把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56页知识点三、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解析]这是一道较难的选择题。好在是单选题,因而降低了难度。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谁是历史创造者上根本对立的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观点,马克思一生两个伟大发现之一便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在此之前,一直是唯心史观长期占统治地位,包括像费尔巴哈这样的杰出唯物主义者,在社会历史领域都陷入了唯心主义。所以,并非一切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无神论并不等于唯物主义)都承认群众史观。故本题选项只有B是正确的。 二、不定项选择题 1.AB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50页知识点一、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解析]题干中的这段话是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的著名论断。解答此题一定要首先弄明白题干中马克思这段话的意思,然后根据题意去分析每个选项的内容。通过分析可以看出A.B.D三项的内容符合题意,是正确选项。C项的内容本身就是错误的,很容易被排除掉。 2.AB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生产关系反作用性质一个方面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50页知识点一、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解析] A.B.D是由生产关系长久落后生产力增长造成的后果,正确。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背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而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过程中某一阶段的表现,这种状况不可能永久存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改变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个过程从另一方面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情况的规律。故C不正确。 3. 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51页知识点一、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 [解析]根据题意,在四个备选项中,A.B项都是上层建筑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的问题,不能以此判定某种上层建筑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只有当这种上层建筑“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能帮助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巩固”的条件下,它才是先进的,否则就是落后的。因此,CD正确。 4. AB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51页知识点一、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 [解析]A项和B项分别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内容,可直接选择。C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D项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运动,其意为上层建筑在不动摇经济基础前提下,必须不断调节改善自身,这是两者矛盾运动的结果,也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规律的体现。所以D项也符合题意,答案为ABD。 5. AB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52页知识点二、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用对立统一规律观察社会历史,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社会内部的矛盾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但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唯一矛盾,人类社会是由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体系。故D项错误,应排除。而A.B.C三项则都符合题意,为正确答案。 6.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的适用范围。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53页知识点二、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解析]运用阶级斗争的观点去分析阶级社会复杂的社会现象,把握阶级关系及其变化规律,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由此选出C。B项若把“一切”改为“社会”二字也是合题意的。因为无产阶级政党是以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作为其认识阶级社会的根本方法,所以D也是符合题意的。 7.A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社会主义改革的本质以及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区别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52页知识点二、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解析]就改革与社会革命的共性来说,它们都属于社会的质变范畴,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但社会改革又不等于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是社会的根本质变,而社会改革是社会的部分质变,是在保证现有的根本经济、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政治制度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部分的调整和改革。四个备选项中,A和D符合题意,是正确选项。B.C两项本身都是错误观点,故不选。 8.A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55页知识点二、4.(3)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 [解析]科学技术既造福人类,又带来了危急人类的“全球问题”。“全球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科学技术的使用不当所致,二者能否和谐,取决于科学技术应用是否合理,“全球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因此不难选出正确答案A.C和D项。C项在于片面理解“全球问题”和科技发展的关系而造成错误。 9. 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普通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56页知识点三、3.个人在历史上上的作用 [解析]这里说的“匹夫”即指普通个人。历史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每个人在历史舞台上都发挥一定的作用,都肩负有一定的历史责任。人民群众就是由千千万万个“匹夫”组成的。我们应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所以,A.B.C.D都是正确的。 10.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57页知识点三、4.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解析]选项B是一个似是而非的选项,如果承认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共同创造历史,最后必然会导致杰出人物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之所以是杰出人物,因为杰出人物是人民群众的代表,所以杰出人物的作用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作用,不能用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这样的概念。故而不选。故本题应选ACD,选项A从唯物史观的角度,选项C.D从认识论的角度,都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11. AB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56页知识点三、3.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解析]杰出人物在历史上起着重大作用,他们不但对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甚至可以决定具体历史事件的发生及其结局,但从历史发展的总过程来看,他们的活动只是促进了历史任务的解决,而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也不能成为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据以上分析可知应选ABC。而D项都夸大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所以不选。 12. A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几种规律地位的确认。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51页知识点一、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第52页知识点一、4.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内容和意义 [解析]A项“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和D项“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最根本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C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的规律”则是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在历史领域中的应用,也正确。所以,应选ACD。而B项不是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规律,故不选。 |
|
|
22楼#
发布于:2010-08-29 14:08
三、辨析题
1.[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原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51页知识点一、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 [答案要点](1)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不取决于它是否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而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的先进与落后。 (2)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时,它越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就越能促进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相反当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是一种落后的生产关系时,它越是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就越阻碍生产力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 2.[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全球问题”的掌握和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55页知识点二、4.(3)科技发展与“全球问题” [答案要点](1)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象把双刃剑,既造福于人类,又带来危及人类的全球问题。“全球问题”深刻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矛盾,是由于把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自然而又失去控制的结果。 (2)“全球问题”深刻的反映了科学与 价值的矛盾,又提出了科学技术的价值定向问题,科学技术能否造福于人类,关键在于人类对科学技术应用的合理控制。“全球问题”都是人类不合理的利用科学技术造成的灾难,是以天灾形式表现出来的人祸。 3.[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个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55页知识点三、1.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的关系,历史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答案要点](1)这是恩格斯历史“合力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论断。 (2)社会历史是个人的活动构成的,无数互相冲突的个人意志构成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融合为“一个总的合力”,构成历史事件的历史过程。每个人都 对“合力”有所“贡献”,都“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 (3)因为每个人都参加了一定的历史活动,有的起了推动作用,有的起阻碍作用;其作用的范围、大小、深浅也有程度不同。但应指出,对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民群众的力量,而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 4.[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意识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人的自觉活动性和社会规律的辩证关系原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55页知识点三、历史的创造者 [答案要点]该命题认为在历史活动中“谋事在人”,即承认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自己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规律的制约。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四、分析题 1.[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理解和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53页知识点二、2.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答案要点](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2)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因为: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第二,生产活动是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第三,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从而最终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并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第四,生产力是人们不能选择的客观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表现,是一种可供测量的客观标准。第五,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具有能动作用,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是有限的,归根到底依赖于生产力的状况。 (3)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过程。由于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总体上还没有改变,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先进的生产力 (4)对于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的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既不能脱离实际地简单化地加以排斥,也不能采取安于现状、保持落后的态度,而要立足实际,创造条件加以改造、改进和提高,通过长期努力,逐步使它们向先进适用的生产方式转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使先进生产力得到发展。 2.[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53页知识点二、2.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答案要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打开了广阔的道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就是通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 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经济发展计划,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52页知识点二、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要点](1)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动力。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的要求,从而引起生产关系相应的变革。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变革,有或迟或快地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发展,而新的生产关系又促使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引起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来解决。我国原有的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这一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只有通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才能解放被旧的体制束缚的生产力。所以,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4)20多年来的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实践,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历史性变化。所以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
|
|
23楼#
发布于:2010-08-29 14:08
4.[考点点拨] 本题考查考生对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56页知识点三、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答案要点](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因为:第一,人民群众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的大多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能力就蕴藏在这个社会大多数当中。他们的利益和意志反映和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第二,人民群众是构成人类历史活动的主要担当者和体现者。社会诸领域的历史活动,即构成人们的社会生活过程、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一切活动都是人民群众参加的,都渗透着人民群众的影响和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产物。只有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展示出人类历史活动的客观过程及其规律。 (2)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第一,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创造主体,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表现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中。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性的。第二,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决定了我们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就要自觉地把“两个尊重”有机地结合起来。 5.[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理解和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50页知识点一、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第186页知识点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1)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完整理论,其哲学依据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原理:①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动的过程中。先进的生产力替代落后的生产力,落后的生产力让位于先进的生产力,如此循环往复,进而带动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带动上层建筑的变化,以至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②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最终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也就会建立起什么样的社会上层建筑及整个社会政治、文化、思想形态。 (2)根据这一原理分析“三个代表”,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理论,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本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始终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共产党人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基于和顺应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这一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都要尽最大努力推动和促进生产力更加迅速地发展,创造先进的崭新的生产力。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直接反作用即直接为经济基础服务,并通过经济基础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就决定了它必须是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代表。文化作为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是被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同时,文化一经形成它就对经济基础以及整个社会产生巨大反作用。落后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先进的文化推动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一定促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 (5)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是与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相一致的,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归根到底是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符合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形成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所以,“三个代表”思想是一个有机的、内在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它们共同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质,是中国共产党搞好自身建设的法宝,也是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实现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强大精神力量。 6.[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和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56页知识点三、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和原理,提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所以,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和认真实践。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
|
|
24楼#
发布于:2010-08-29 14:08
•马哲第七章红宝书配套习题
Ⅱ 本章大纲新增知识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Ⅲ 本章配套习题 一、单选题 1.历史进步的曲折性和反复性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的发展具有与自然界发展的不同特点 B.旧的社会势力和反动阶级对立是进步顽强而持久的反抗 C.人类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局限 D.自然灾害的危害和人的自私观念作祟 2.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 A.人的自身需要B.人类的共同利益 C.人的社会关系D.人的自然属性 3.“人性自私”观点的错误在于 A.不符合“人之初,性本善”的看法 B.违背人有追求自由、平等、幸福的天性 C.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根本属性 D.违背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 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价值在于 A.个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 B.个人的自我选择和自由发展 C.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摆脱社会的制约 D.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 5.人生价值之所以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是由于人的存在具有两重性,这两重性是指 A.人既具有自然性又具有社会性 B.人既是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 C.人既存在正当的个人利益又存在自私观念 D.人既有社会性又有阶级性 6.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 A.两个不同的阶段B.两条不同的道路 C.两种不同的结果D.两种不同的状态 7.“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是越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必然性就越大”,这句话指的是 A.包含必然性越大的判断,就越是自由的判断 B.没有超时间、超历史的绝对的自由 C.自由是必然的根据 D.必然是自由的限度 二、不定项选择题 1.社会发展往往面临多种可选择的道路,其中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是 A.多数人选择的道路 B.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 C.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 D.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2.承认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说明 A.社会发展过程没有决定性 B.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社会形态,可以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 C.虽然社会形态及其演化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阶段,但是社会发展不是严格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序列演进的。 D.当一个民族或国家处于历史转折点时,社会发展往往显示多种可能的途径 3.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内涵有 A.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B.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C.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D.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4.资产阶级人性论的错误在于 A. 离开社会关系来谈论人的本质B. 认为没有共同的人性 C. 认为人性是可变的D. 认为有永恒不变的人性 5.从个人和社会统一的观点出发,人的自我价值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 A.把自己仅仅当作目的而不作为手段 B.实现不受任何制约的自由选择 C.满足社会和他人多方面的需要 D.满足社会和自我多方面的需要 6.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 A.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B.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C.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D.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7.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关系是 A.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的发展,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 B.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发展以牺牲某些人的发展为代价 C.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又是社会发展的手段 D.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发展的社会形态 三、辨析题 1.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2.“一个完善的人,必定具备思维力、意志力和心力。思维力是认识之光,意志力是品性之能,心力是爱”,因此人的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 3.“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 4.人的自由其实不过是“戴着镣铐的舞蹈”。 |
|
|
25楼#
发布于:2010-08-29 14:08
四、分析题
1.关于人本性的问题,我国古代思想家做过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一个人如果没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就不能说是个人。恻隐之心是仁的萌芽,羞恶之心是义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有这三种萌芽,懂得并把它们扩充起来,便足以安定天下,假如不扩充,便连赡养父母都不行。 材料2 荀子认为,人的本性,生而好利,顺其发展,争夺生而辞让亡;生而憎恶,顺其发展,残贼生而忠信亡;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顺其发展,礼仪礼法亡。如果放纵人的本性,顺其人的情欲,就必然产生争夺、破坏礼仪、天下大乱。因此,圣人就用法规礼仪教化引导人的本性,才能出现辞让、符合礼仪的行为,使天下得以治理。 材料3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请回答 (1) 比较材料1.2.3,分别指出不同点。 (2) 材料1.2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 (3) 试指出材料1.2的共同缺陷。 2. 关于自由问题,哲学家们有许多说法,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孔子认为:自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材料2 庄子认为:自由就是“绝对的逍遥”,是“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材料3 恩格斯“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 请回答: (1) 比较材料1.3,说明1.3的共同点、不同点。 (2) 比较材料2.3,说明其不同点的哲学倾向。 (3) 参照材料3,简要评析恩格斯的观点。 3.分析“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的重要意义。 4. 下面是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社会历史发展的一组材料: 材料1 马克思说:“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 材料2 马克思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的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材料3 1885年,恩格斯在致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运动的活动家查苏利奇的信中说:“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了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了解这些条件,至于我,对俄国现状知道得太少,不能冒昧地对那里在某一时期所应采取的策略的细节作出判断。 材料4 必须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比较肤浅、简单。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全面和深刻得多了。我们对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做出科学上的预见,但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我们要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但不可能也不必要去对遥远的未来作具体的设想和描绘,以往的经验教训已充分说明,这样做很容易陷入不切实际的空想。 请回答: (1)材料1和2.材料4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哪些基本特点? (2)材料3说明了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原则? (3)上述材料阐述的基本观点和原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何指导意义? 5.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本题为新知识点对应试题) |
|
|
26楼#
发布于:2010-08-29 14:08
Ⅳ 答案、解析与内容链接
一、单选题 1.B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进步的曲折性和反复性的根本原因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59页知识点一、4.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解析]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趋势是前进的或上升的,但其发展又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出现这种曲折性和反复性的根本原因就是旧的社会势力和反动阶级不愿自动退出历史的舞台,他们要同进步势力进行顽强而持久的反抗。所以应选B。A.C和D项也是其中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不选。 2.C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人的本质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61页知识点二、1.人的本质和人的属性 [解析]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很显然,马克思是从C项“人的社会关系”,即社会属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属性或其它特点给人的本质加以规定的。A.B.D三项为干扰项,故而不选。 3.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人性自私论”这一观点的批判能力。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61页知识点二、1.人的本质和人的属性 [解析]在人的本质问题上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资产阶级人性论却制造了许多错误的理论,他从抽象的人出发,说人性自由,人性自私,这一观点恰与马克思所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关系的总和相违背,因而是错误的。故选D。 4. 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人的价值内容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62页知识点二、2.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解析]人的价值与物的价值的区别在于人的价值是创造价值的价值。人——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整个人类社会,都具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二重性的表现。个人价值即指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价值的承认和对个人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满足。个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他人和社会应尽的责任和贡献。依据以上分析,可知D为唯一正确答案。 5.B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原因的把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62页知识点二、2.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解析]人生价值之所以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就是由于“人既是作为个体而存在又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即B项正确。人作为个体存在,他具有自我价值;人作为社会成员而存在,他必须具有社会价值。人作为个体存在与社会成员存在的统一体,决定了人生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如果考生对这一原理不熟悉的话,可能会误选A项。 6.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两个概念含义的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63页知识点三、11.人的自由及其实现 [解析]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是必然与自由这对范畴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必然王国指人们受盲目必然性的支配,主要是受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这样一种社会形态;而自由王国是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从而也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自己本身的主人这样一种社会状态。由二者各自的含义可知应选D。 7. A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自由与必然关系的把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63页知识点三、11.人的自由及其实现 [解析]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上,必然是自由的根据,自由以必然为前提,是对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必然不断向自由转化。依据自由与必然的这种辩证关系的理论,本题A为正确选项。至于其他选项并没有本题的题意,故排除掉。 二、不定项选择题 1. 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选择性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58页知识点一、2.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解析]人的历史活动起始于主体选择,社会发展表明,在同一历史时空内,往往并存多种可能,包括社会发展道路供人选择。而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道路,一定是C项“先进阶级选择的道路”和D项“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道路”。故选CD。而A项“多数人选择的道路”没有指明选择的是什么道路。B项“势力强大的人选择的道路”也是错误的,因为反动势力在一定时期是强大的,但他们选择的道路却是反历史潮流的。 2.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性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58页知识点一、2.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解析]A项明显不正确,因为主体选择性必须以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为前提。选择是在既定历史条件下的选择,是在客观可能的时空条件下的选择,它受社会规律的制约;人们不能选择生产力,也不能任意选择和变革生产关系;它不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故排除B项,而选CD。 3. 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61页知识点二、1.人的本质和人的属性 [解析]题干选自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一个著名论断,目的在于阐释人的本质的内涵。一般考生都能选出正确答案B.C和D,选项A显然不对,应予排除。 4.A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资产阶级人性论错误的认识和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61页知识点二、1.人的本质和人的属性 [解析]注意该题是说资产阶级人性论的错误是什么,不是指资产阶级人性论的观点。资产阶级人性论的主要错误是离开现实的社会关系,抽象地谈论什么共同的人性、永恒的人性。人性即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从现实性上讲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A.D两项正是资产阶级人性论的主要错误所在。 5.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的价值的实现。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62页知识点二、2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解析]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和他人,这是由人的本质决定的,人如果把自己只当作目的不当作手段,只想满足自己不造福社会或他人,是不切实际的,依次分析可知应选CD。 6.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63页知识点三、2.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 [解析]该知识点与江泽民“七一讲话”的内容密切相关,考生一定要给予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人的发展只有在社会进步中实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重要标志,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因此A.B.C.D全部正确。 7.ABCD [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关系的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63页知识点三、2.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 [解析]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既相区别又是辩证统一的,这两个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的。四个选项都是对二者辩证关系的正确理解。有的考生可能会因漏选B项而做错,B项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很重要,社会的发展以牺牲某些个人的发展为代价的矛盾,在私有制社会中,表现为阶级对抗。这是人的发展在特定历史阶段所采取的必然形式。注意“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发展的社会形态”这一新的说法。 三、辨析题 1.[考点点拨]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性。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59页知识点一、3.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答案要点]一定的社会形态是同一定的生产相适应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统一体。 人类历史是人自觉创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当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人民必将在客观可能性的基础上,变革陈旧的社会形态,建立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社会形态。但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生产力,从而人们也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态。 2.[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61页知识点二、1.人的本质和人的属性 [答案要点]这是人本主义哲学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这一命题认为一个完善的人必须具备理性、意志和感情是合理的,但它把人的理性、意志和心归结为人的本质是错误的。它把人看成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自然的人,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人类共同的“自然本质”,反映了抽象人性论的观点。从这种抽象的人性论出发去理解历史,必然导致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生价值的基本关系,即工具(手段)和目的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62页知识点二、2.人的价值及其实现 [答案要点](1)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资产阶级的人生价值观。唯物史观认为,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成员都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彼此之间都是互相服务的,始终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2)马克思指出,每个人只有作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每个人只有作为自我目的才能成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3)如果片面谈论人是目的,实质上把自己当作目的,把他人和社会变成满足自己欲望的手段,这是一种极端自私的人生价值观。 4.[考点点拨]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自由与必然的关系。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63页知识点三、1.人的自由及其实现 [答案要点](1)人的自由就是为了更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活动才能而克服限制和打破束缚。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完全摆脱束缚,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自由是不可能存在的。自由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自由不是为所欲为、随心所欲。 (2)人可以摆脱和克服某些条件的限制,但不能克服所有条件的限制,人的自由总要受条件的限制,必然是人的自由的最根本的限制,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的哲学家认为,人的自由其实不过是“戴着镣铐的舞蹈”, 不失为一种比喻的方法。 |
|
|
27楼#
发布于:2010-08-29 14:09
四、分析题
1.[考点点拨] ]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61页知识点二、1.人的本质和人的属性 [答案要点](1)材料1表明,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材料2表明,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材料3 表明,马克思认为人的本性是具体的、社会的、历史的。 (2)材料1的合理因素是人的善本性,只是善的开端和萌芽,需要加以扩充和发展,否则连孝敬父母都不行。材料2的合理因素是主张对人的恶本性不能顺其发展,必须加以教化引导,这关系天下的乱与治。 (3)材料1.2的共同缺陷是脱离了人的社会性来认识人的本性,是一种抽象的超历史阶级的人性论,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 2.[考点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自由的含义及自由与必然辩证关系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63页知识点三、1.人的自由及其实现 [答案要点](1)材料1.3的共同点是承认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总是相对的、受限制的、受必然的约束。不同点是材料1的“矩”并不是客观规律,而是道德规范。材料3强调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从而使规律为人类服务。 (2)材料2是主观唯心论,材料3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恩格斯的观点指出了自由不能归结为一种主观状态,它是由主体对客体的利用、支配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状态,是同一定的文字实践过程相联系的。当人们在实践中,既认识了外部世界的规律(包括自然界),也认识了主体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并把二者结合起来支配自己行动时,人才会获得真正自由。 3.[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和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时对这个问题的创造性发展。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63页知识点三、2.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 [答案要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发展包括人的自由发展、充分发展、全面发展。所谓自由发展是从自主性上衡量人的发展状态,是指人自觉自愿地发展自己的才能;所谓充分发展是从发展程度上衡量人的发展状态,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才能的最高程度的发展;所谓全面发展是从广泛性衡量人的发展状态,是指人的各方面才能的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人的自由发展和充分发展,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的“七一”讲话中,创造性地发展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的越多,人民的生活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4.[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包括:社会运动规律的特点、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以及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59页知识点一、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答案要点](1)材料1和材料2阐述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有: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客观过程;二、共产主义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或“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也就是说,共产主义不是想像的产物,而是“现有的前提”,即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三、人们只能根据实际存在的客观物质条件提出自己所应完成的历史任务,而不能脱离实际地空想。 (2)材料3说明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也就是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南,不是解决具体问题的现成公式。客观实际是丰富多彩的。只是在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指导下,从本国的具体实际出发,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3)上述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这是由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决定的。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反对任何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其次,在中国,真要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某些错误论点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必须反对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张和作法。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也再次提出,我们党要作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 5.[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是新增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59页知识点一、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答案要点]社会规律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认为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全面协调发展,使中国社会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所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
|
|
28楼#
发布于:2010-08-29 23:34
太有才了!好东西啊!
|
|
|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