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ieuka
限制会员
限制会员
  • UID36566
  • 注册日期2016-05-05
  • 最后登录
  • 粉丝
  • 关注
  • 发帖数
  • 个人主页
  • 来自
  • QQ
  • 生日0-0-0
  • 家乡
  • 铜币
  • 威望
  • 银元
阅读:407回复:0

千年古国话腊染 zdao40b3

楼主#
更多 发布于:2016-07-01 04:17

1995年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前夕,不同质料各种色彩的服装,布满展厅,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然而组委会感到缺撼的是,少了“蜡染”服装。蜡染布缺销,一时难以成就。这时,一位日本女士把收藏的20匹各种蜡染布料,捐献给了上海国际服装文化节。人们不仅要问,蜡染是一种什么样的布料呢?    

  蜡染古称“蜡缬[xi閉”、“臈缬”,是中国古老的印染文化——“染缬”中的一种印染工艺,所谓“缬”就是指染色显花的织品。“缬”的意思是染彩,它与“绞缬”(扎染)、“夹缬”、灰缬(印花蓝布)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的四大防染工艺,并称“四缬”,统称——“染缬”。    

  说起蜡染,在民间还有一个古老的传奇故事哩。    

  汉朝时期,河南嵩山脚下有一个小镇,小镇上有一家染房。染房主有个女儿名叫巧珍。她不仅纺织、染制心灵手巧,还画一手好画。邻里常请她画枕套、鞋面等的花样。    

  有一天晚上,父女俩正在忙着染布。突然,一阵风吹过,蜡烛被风吹倒了。当时他们也没在意,关上门窗继续染布。    

  第二天,父亲晒布时,发现染好的布上有几个白斑。他转念一想,知道这是蜡油洒在布上,不能染上色造成的。    

  父亲急得直跺脚,这可怎么办?    

  巧珍看了看,经过认真的思考后说:“爹,不急,只要把沾上蜡油的布放在开水里煮一下,蜡油就会随水漂离,再染一次,就可以了。”    

  她把凉晒的布料拿到存放着靛蓝的染桶中去,想重新把那块布料再染一次,试图覆盖掉蜡迹。染完之后,又拿到沸水中去漂清浮色。    

  当巧珍从沸水中取出布料的时候,奇迹出现了:深蓝色的布料上被蜡油沾过的地方出现了一瓣瓣美丽的小白花片!    

  任何一种发明,贵在富于灵感。巧珍受到这件事的启发,心头一动,立即找来蜡烛,经加热熬化后,巧妙地用树枝(腊笔)蘸着蜡烛液在白布上描绘出花、草、虫、鸟等蜡花图案。然后放到靛蓝染液中去染色,最后用沸水熔掉蜡渍,染的布上果然呈现出了巧珍所绘各种各样漂亮的白色线条图案来,非常奇妙。哦!染缸中居然染出了腊染印花布。    

  就这样,印染之中一项伟大的发明——腊染,诞生啦!。    

      

  巧珍发明的这项技术,不断传播、改进,以后发展成为我国一项独特的印染工艺——蜡染。它用蜂蜡配上矿蜡加热熔成蜡油,用特制的蜡刀作笔,用靛蓝作染色,通过上蜡、刻画、染色、退蜡等步骤,就完成了独特的印染过程。    

  这一传说说明,中国“腊染”工艺源远流长,它的起源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秦、汉时期,据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卷十引《二仪实录》中记载“缬,秦汉间始有。”甚至更早。新疆尼雅东汉遗址出土的花卉人物蜡染蓝花织品残片,显示了娴熟的点蜡技巧,和完美的染蓝工艺。    

  当然,腊染究竟是中国哪个民族谁发明的,具体在哪个时代,还有待考证,正如西南民族古歌唱到:“蜡染是谁兴,兴在哪时代?哪个学蜡染,蜡花代代开?”    

      

  晋唐之际,腊染工艺应用于丝绸织物所产生的绚丽多彩、色晕斑斓的天然意趣,深得人们的喜好。蜡染布料、画品,还传到宫廷,成为上等贡品。用这种工艺制品缝制的服装,遂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时髦而得到了兴盛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新疆吐鲁番唐墓中,出土了黄、绿和白色的纱蜡染。其中一条暗绿纱饰以粉条绿色狩猎纹,另一件娇黄纱饰以金黄色对鸟花束,形象优美、生动。    

  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曾带去锦织蜡染画、屏风蜡染画。至今日本作为珍宝珍藏在正仓院北京治白癜风到哪家医院比较好的“对树象羊蜡白癜风治疗费用缬屏风”,都是唐代遗物。    

  从传世的和出土的蜡染实物看,蜡染在唐代是盛行的。从中也可看出,唐风追求典雅而又华丽,所以在蓝色系列之外又发展了彩色蜡染,如上面所说的屏风蜡染画等。    

      

  宋代时,腊染大为兴盛。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集实用、美化、欣赏以及收藏于一体的传统手工印染艺术。从而,宋代的文献中有了对蜡染的明确说法。    

  蜡染,实际上应该叫“蜡防染色”,是以蜡作防染剂。它是先用蜡液以蜡刀等蘸之绘于织物之上,通过染色后再煮蜡洗净,因封蜡处不能上色而显白花的过程。正如南宋周去非在《岭外问答》所说:“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灌蜡于镂中,而后乃积布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蜡,故能制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其中叙述的蜡染工序,显然并非从南宋开始。    

      

  后来的《贵州通志》载:“用蜡绘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    

  西南民族古歌《蜡染歌》也唱到:“一天织成九匹布,又宽又长闪白光。娃爽把布浆又洗,平展展摊在梨树旁。风吹梨花纷纷落,多多洒在布面上。阿卜和阿仰,学种植蓝靛。三月发枝叶,七月叶上浆,泡出淀粉鸭屎样,姑娘把它下染缸。才过三五天,白布染成瓜叶样。又过三五天,好像刚蝌黑翅膀。将布下锅煮,清水漂黄浆。布顶就像撑天伞,朵朵蜡花闪闪亮。姐妹乐开花,喜泪双腮淌。”古歌描绘了腊染之作中既传奇又现实的场景。    

  可见蜡染已由以蜡灌刻板印布发展到直接用蜡在布上描绘了。同时也足以说明,腊染不仅在中原地区盛行,而且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也普遍流传兴盛。    

  因此,学界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宋代由于印花蓝布等成本低、工艺简单而大为盛行。后来,蜡染由于费工、费时、费力在中原逐渐消失,而在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却代代传承,至今不衰。    

  在贵州省平坝县下坝的棺材洞里,前些年出土了宋代苗族点蜡幔及鹭鸟纹彩色蜡染衣裙。这些都是蜡染流传悠久的历史见证。由此可见,腊染的发明、发展与传承,充分说明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少数民族人民在此更是做出了重大贡献。    

  蜡染工艺中蜡的种类、画蜡工具的选择,因习俗和地理位置不同而有异。中原在区一般用石蜡,或者蜂蜡与石蜡的结合。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一般采用蜂蜡作为蜡液;也有的用枫香液和牛油混合作为蜡液;还有的用松香作为蜡液。在点蜡工具的使用上,有以竹作杆、铜片作蜡刀,亦有用羽毛杆做的蜡笔。    

      

  古代的腊染虽然在中原地区逐渐消失,但在我的印象中作为手工印染的“绞缬”(扎染)、“夹缬”(灰染)印花蓝布技艺,在20世纪60年代前仍在北方胶东广大农村随处可见,尽管与腊染有所不同,但从中也可见其工艺
游客

返回顶部